8月5日,“殷墟瑰宝---礼器中的秩序与信仰”文物特展在成都市双流广都博物馆开展。展览中,来自河南安阳博物馆的百余件殷商时期珍贵文物,带领观众穿越3300年时光长河,探寻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朝的辉煌文明。本次特展分为“器以藏礼” “兵戈王权”“天人之际”三个单元,青铜器、甲骨文、玉器等国宝级文物悉数亮相,为观众呈现一场震撼人心的商文明盛宴。

现场展出的司母戊鼎(复制件)

展厅一角

现场观众认真观看殷墟展板
殷商文明的历史回响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展厅里,《诗经·商颂》中的文字极其醒目,向观众讲述着玄鸟生商的美丽传说。相传在远古的黄河之滨,一只“玄鸟”从空中飞来,它是天的使者,部族中的人个个对它顶礼膜拜。一个叫简狄的女人,在吞服下“玄鸟”的蛋后,怀孕并生下一个儿子叫契。契,就是传说中的商之始祖。
今河南安阳殷都区小屯村一带,曾是商王朝中心区域,洹河由此穿流而过,“公元前14世纪,盘庚带领商王朝从山东曲阜迁移至河南安阳,因为安阳古时叫作殷,故商朝又被称为殷商。”广都博物馆讲解员解说道:“随着朝代更迭,这片土地逐渐荒芜,被后人称作‘殷墟’。”
从展厅墙上张贴的殷墟遗址保护范围可知,商王朝都城遗址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分别是商早期的郑州商城遗址,商中期的洹北商城遗址,以及商晚期的殷墟遗址,“殷墟横跨洹河南北两岸,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但没有构筑城墙。”讲解员说道:“这侧面说明当时此地的繁盛,是商代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据广都博物馆资料显示,自1928年10月31日考古发掘至今,在殷墟遗址处先后发现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甲骨窑穴、铸铜遗址、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及大量甲骨、青铜器、玉器、陶器、象牙器、骨角器等遗物。商代在这里历经8代12王共255年的统治。“宫殿宗庙遗址内含宫殿、宗庙、祭坛等夯土基址80余座,布局严整,气势恢宏,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布局的典范。”讲解员补充道:“商王武丁的皇后,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将军的墓穴---妇好墓也是在此被发掘的。”
青铜铸就的王朝
商朝被誉为“青铜时代”的巅峰,青铜器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沟通天地的礼器。
本次展览中最引人瞩目的青铜器,当属司母戊鼎(复制品)。 展厅中央,被誉为“镇国之宝”的司母戊鼎巍然矗立,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此鼎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最重的青铜鼎。它的发现过程可谓充满传奇: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吴培文在祖坟附近探宝时,于13米深处发现了这件庞然大物。由于鼎体巨大,形似马槽,当地人一度称其为“马槽鼎”。
抗日战争期间,为保护国宝免遭日军掠夺,村民们几次藏匿此鼎,甚至不惜用弹药轰炸鼎身,试图将其炸碎以便隐藏。然而,司母戊鼎仅留下几处凹痕,整体依然完好。司母戊鼎于1959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博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司母戊鼎的鼎身饰有庄严的兽面纹(饕餮纹),《吕氏春秋》形容饕餮“食人未咽,有首无身”,足见其威严与神力。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表明此鼎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戊”所铸。其对称的纹饰布局,体现了商人对天地的崇拜,展现了商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此次展出的复制品是20世纪七十年代在原鼎上1:1翻模制作的,据策展人李国介绍,由于文物保护政策的调整,此后未再制作如此高精度的复制品,因此这件展品堪称“限量绝版”,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在第一单元“器以藏礼”中,殷墟出土的青铜食器、青铜酒器和乐器等礼器,向观众“介绍”着商代的礼制秩序。其中,一件造型独特的商兽面纹带盖青铜觥尤为引人注目。觥是商周时期贵族用于盛酒的礼器,通常用于祭祀或宴饮场合,象征着使用者的尊贵身份。该青铜觥以老虎头、背整体连接为盖子,老虎脖颈处可直接倒酒,类似现在的酒壶。“这源自黄河地区的老虎崇拜。”讲解员介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商王朝统治系统中,征战与祭祀,如同车之两轮,从武力与精神层面共同维护着商王朝的礼治秩序。展览的第二单元“兵戈王权”,则通过对殷商时期青铜兵器和青铜车马器的展示,介绍武力对礼制秩序的维护。
与天的“对话”
商朝的另一大文明成就则是甲骨文的使用,展览的第三单元“天人之际”带领观众探索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及其背后的占卜文化。
“大家知道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吗?”讲解员的提问,让时间来到1899年,清王朝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身染疟疾,便差人到药店拿药。药方中一味叫龙骨的药材引发了他的好奇,他打开药包一看,所谓龙骨就是大小不一的龟甲和兽骨,但令他感到惊奇的是,有些骨片上竟刻着奇怪的符号。这立马引起了他的注意,而他之所以对这些符号这么敏感,是因为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金石学家。经与其他青铜器铭文对比,他将其判定为商代文字,由此揭开甲骨文研究的序幕。“而后,王懿荣开始大量收藏甲骨文,甚至以‘一字一两银’的价格收购。”讲解员说。至1928年,考古学家在殷墟展开科学发掘,迄今已出土约15万片甲骨,甲骨文内容以王室占卜记录为主,涉及祭祀、战争、农业、气象等方面。
展览中,一片记载商王武丁占卜的牛胛骨尤为珍贵,其上刻有:“癸亥贞:旬亡祸;癸酉贞,旬亡祸;癸未贞,旬亡祸……”大意是:在癸亥、癸酉、癸未这些日子里进行占卜,占问本旬之内是否有灾祸。“商人通过灼烧龟甲或兽骨观察裂纹,以此判断吉凶,甚至反复占卜直至得到满意结果。这种‘卜以决疑’的传统,展现了商人对神灵的敬畏与对未知的探索。”解说员讲解道。
除青铜器具和甲骨文外,玉器也是商朝文明的重要载体。本次展览还展示了精美的玉琮、玉璧等礼器,古人认为“以玉为媒,可以通神”,玉器既是身份象征,也是祭祀天地的圣物。商朝玉工技艺精湛,所制玉器造型庄重,纹饰细腻,体现了“以玉侍神,以玉为礼”的深厚传统。
从契的传说到盘庚迁殷,从司母戊鼎的雄浑到甲骨文的神秘,商朝人用青铜铸造了权力的象征,用文字记录了历史的足迹,用玉器沟通了天地的信仰。如今,这些来自殷墟的瑰宝依然闪耀着文明的光芒,向观众诉说着一个古老王朝的辉煌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