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胡贵涛(右)深入果农身边,做实“甜蜜警务”,在“中国红樱桃之乡”换来雪山下的甜蜜 杨志军摄
胡贵涛(左)与徒弟罗旭东在冷碛镇老街开展走访工作 杨志军摄
在阿坝州服役期间的胡贵涛 受访者供图
清晨6时,甘孜州泸定县冷碛镇的老街尚未完全醒来,胡贵涛已穿着藏蓝制服穿梭在青石板巷陌间,他手中的笔记本记满商铺电路隐患、消防通道堵塞点。上午9时,他匆匆换下警服穿上深色衬衫,化身老街道社区支部书记,在调解室里耐心化解矛盾纠纷。夜幕降临,警灯闪烁在夜色中,他又以退伍军人的敏锐姿态,带着年轻队员在街巷中巡逻。
这是属于胡贵涛的日常。三重身份交织成日复一日的坚守,贯穿了他扎根基层的20余年时光。“书记警官”的亲切称呼,成为千年古镇乡亲心中温暖的信任。
从橄榄绿到藏青蓝 不变的为民初心
1973年,胡贵涛出生在古镇冷碛,红色基因在这里根深蒂固,伴随着他的一天天成长融入血脉。1991年,18岁的他选择踏上从军路,用行动践行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在三年军营生涯中练就能吃苦、勇担当、敢冲锋的过硬作风。
胡贵涛常说:“从穿上军装那天起,‘为人民服务’就不是口号。”1994年,即将退伍的他,面临“脱下军装去哪”的问题,他说:“我要回到家乡去,为乡亲做事、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后来,胡贵涛如愿在家乡冷碛成为一名辅警,转眼就是20余个年头。
从橄榄绿的军装到藏青蓝的警服,变的是制服颜色,这份信仰始终未变,这份初心历久弥坚。
2008年,胡贵涛在二郎山参与治安防控,3年时间里,险峻的山路与恶劣的气候并未让他退缩,反而磨砺出“二郎山精神”中“不怕艰难、勇于担当”的内核,将“守一方平安”的信念刻进骨子里。
2013年的一天上午,胡贵涛与派出所的民警辅警在开展车辆排查时,一辆可疑面包车进入视线。当民警要求驾驶员停车熄火出示证件时,对方竟突然猛踩油门逃窜。追到桐子林桥头,驾驶员情绪激动,手持匕首挥舞叫嚣。面对危险,胡贵涛与副所长迅速制订对策,在队友分散驾驶员注意力时,他悄悄绕到车左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腕砸臂,夺下匕首,将驾驶员成功制服。后经审查,在其车上搜出管制刀具和上百张淫秽光碟,嫌疑人落网。这样的惊险场景,在他从警生涯中不下3次。
在胡贵涛看来,基层就是新战场,无论是应急处突, 还是纠纷调解、安全巡查,每项工作都如同战役,需要十足的耐心、担当与执行力。他说:“当兵保家卫国,当警察维护平安,在我眼里这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接力赛,我将一直在路上。”时光荏苒,他成为当下冷碛派出所最年长的老大哥,见证了冷碛获得一级公安派出所和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一路走来,岁月刻下忠诚的印记。
三重身份“拧成绳” 责任叠加显担当
“书记管党务民生,辅警管治安巡逻,退伍军人管骨子里的担当。”胡贵涛总说,三重身份不是负担,而是“互补的铠甲”。部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教导,与基层工作“为群众办实事”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他始终以百姓需求为出发点,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心头的大事。
担任社区书记后,胡贵涛把从事辅警工作时积累的“治安账本”变成“民生台账”。哪家老人独自居住,哪家商铺电路老化,哪对邻居因农田边界吵架三次……这些细节让他在调解中“有的放矢”。一次,老街巷口两家商户因摆摊边界问题起了争执,不仅摊位挤占道路阻碍通行,货物堆积还占用了消防通道。胡贵涛闻讯赶来,既讲法律又摆案例,他带着双方丈量道路宽度,根据人流走向重新规划摊位位置。他说:“担任辅警工作时知道问题出在哪,当书记就能带着大家改过来。”
独居老人王大爷每天早上7时出门遛弯,商铺李老板家的孩子今年要高考,街口张奶奶的高血压该复查了……这些琐碎的信息被他记在笔记本里,更刻在心上。
社区里有位残疾居民老五,父母双亡后,五兄妹因遗产分配矛盾激烈。胡贵涛以书记身份牵头召开“家庭会议”,调解初期,胡贵涛以亲情为突破口,但进展不顺,调解一度陷入僵局。他又重新梳理五兄妹家庭背景,抓住经济状况较好的关键人物,从家庭条件、亲情道德等方面耐心沟通,逐一找到矛盾解决的突破口。五兄妹最终达成一致、握手言和。这场调解不仅化解了剑拔弩张的家庭矛盾,更让胡贵涛坚信,只要以心换心、抽丝剥茧,再复杂的纠纷都能找到化解之道,基层工作者的每一份坚持,都能成为照亮人心的温暖微光。
一年又一年,他始终秉持着这份责任与担当。2023年8月,胡贵涛脚踝手术后医生叮嘱他至少卧床休息两个月,但他放心不下社区,一周后便拄着拐杖上班。同事劝他休息,他却说:“拐杖不耽误走路,群众的事耽误不得。”被笑称为“拐杖书记”的他,仍然乐此不疲奔走在真情为民的路上。
“胡氏调解法”为每个“小家”的笑脸护航
“以和为贵,万事可期!”这是胡贵涛调解纠纷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20余年基层的摸爬滚打,他总结出一套“一听二谈三换”调解法,成为冷碛派出所调解纠纷的“金字招牌”,县里还专门在派出所成立了胡贵涛调解工作室。
胡贵涛笑着介绍,“一听”就是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和意见,把耳朵变成“钥匙”。每次调解,他先花半小时“当听众”,让双方把怨气全倒出来。曾有对夫妻因离婚财产分割吵得拍桌子,他却默默记下女方反复提到的“结婚时他冒雨给我买退烧药”,后来以此为突破口,让男方红了眼眶:“你比我们自己还懂我们的感情。”
“二谈”即深入与当事人交流沟通,把道理变成“家常话”。比方:“吵架就像两个人拔河,绳子断了谁都没好处,不如一起松手,商量怎么分绳子。”“三换”即灵活转换沟通策略视角,把立场变成“接力棒”。遇到固执的当事人,他就“换角色”---对情绪激动的,先当“灭火器”,说“我知道你委屈,咱慢慢来”;对讲道理的,就当“算盘珠子”,帮着算法律账、经济账;对念旧情的,就当“回忆匣子”,翻出童年趣事、邻里恩情。
“当年在部队,我守护的是‘大家’;如今在社区,我守护的是‘小家’,而每个‘小家’的笑脸,就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军功章。”胡贵涛说。这些年,他带领大家成功化解300多起纠纷,也薪火相传培育了一批基层工作的人才。他常对徒弟们说:“调解不是和稀泥,是用真心换真心。”他带过的徒弟中,已有3人成长为派出所业务骨干,5人成为社区调解能手。14年并肩战斗的徒弟罗旭东,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成长为调解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已提拔为派出所副所长。“我的师傅告诉我,警察的荣誉不在奖章里,而在老百姓的信任与笑容里。”罗旭东说,这是从师傅处领悟到的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如今,胡贵涛的笔记本里,记着未来三年的“甜蜜愿景”:把“胡氏调解法”的调解经验和工作方法分享给新人后辈;坚持做好调解工作,减少矛盾纠纷,提升群众幸福感,将社区建成“零发案、零纠纷、暖民心”的平安家园。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照亮老街,他又穿上辅警制服出发,鞋跟踩在青石板上,带着退伍军人的坚定信念、基层守护者的永恒初心,用脚步续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温暖注脚。未来,他还将继续深耕基层,在千年银杏树下践行“红桥警务”和“甜蜜警务”,在万家灯火间铸就永不褪色的平安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