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学生打暑假工境外失联”“警惕高薪暑期工骗局”等话题频上热搜,引发社会对学生暑期兼职权益的关注。正值暑假,不少学生选择通过兼职来充实假期生活、积累社会经验并赚取零用钱,这本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然而现实中,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意识,许多学生往往陷入各种求职陷阱,不仅经济受损,甚至可能不小心触碰法律红线。
许多新闻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而且相当有代表性。有中介在招聘时承诺时薪22元,上岗后却骤降为13元,还额外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如“体检费”“制服费”等。另一种常见骗局则是虚假岗位宣传,实际工作内容与招聘承诺严重不符,这种行为或涉嫌欺诈。更有甚者,一不小心还会成为犯罪团伙的一分子:以“轻松赚钱”为诱饵,诱使“暑期工”成为电信诈骗的帮凶。此外,“暑期工”还常常面临超时工作没有加班费、随意克扣工资、设置不合理的离职条件等难题,踩进他人提前设置好的“坑”中。
暑期兼职是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是他们踏上职业生涯的“预习课”,这节课上得好不好,对大学生开启就业之路将产生长远影响。然而,部分企业利用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维权意识薄弱的特点,采取各种手段侵害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但由于暑期兼职时间短、流动性大,许多人即使权益受损,也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这反而助长了部分企业的侥幸心理。
要想解决暑期工权益保障问题,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努力。如劳动监察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整治针对学生的招聘欺诈行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开展劳动法律知识普及,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招聘平台则需要完善审核机制,对发布招聘信息的企业进行严格把关。
同时,面对复杂的求职环境,学生自身和家长们也需要提升防范意识。要牢记,正规用人单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遇到要求交费的情况,应立马警惕起来。此外,签订书面形式的合同或协议是保障权益的关键,即使是“暑期工”,也可以要求明确工作内容、薪资标准等核心条款。不仅如此,还要注意保留工作证据,如考勤记录、工资条等,以便在权益受损时能够高效维权。(据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