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纹、水火纹、花鸟纹、几何纹,这些镌刻在彝族漆器、藏族唐卡、羌族刺绣上的纹饰到底有着怎样的吉祥寓意?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民族文化?这个夏天,让我们走进四川博物院“纹脉绵长---四川各民族文物上的吉祥图案特展”,在130余件四川地区汉、藏、彝、苗、羌等多民族文物精品中,解密民族纹样里的吉祥物语吧。

展览现场

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纹瓷杯(清康熙时期)

勒纱锦鸡石榴纹片(清代)

粉彩“万寿无疆”瓷盘(清嘉靖时期)

傣族少女大象图黄麻挂毯(现代)
多元文物共话吉祥
步入展厅,万象自然、生灵共舞、方圆叙事、喜乐常安、龙腾天地五大单元依次展开。展览开篇,“万象自然”展区引领观众走进一个以天地为师的艺术世界。永恒运转的天体在能工巧匠手中凝结为信仰的符号。清代“福寿日月纹翡翠牌”以温润玉石承载对天地和谐的祈愿;彝族“漆绘日月纹木碗”将日月光辉融入日常饮食,质朴中透出对宇宙秩序的深刻认知;水火纹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在藏族“铁法器”上,水波纹与火焰纹激烈碰撞又奇妙统一,刚柔相济间是对生命的包容和对光明的礼赞。“水火本不相容,可我们藏族工匠让它们在法器上共存。”一位来自甘孜州的观众指着展品感慨,“这就是我们的生存哲学。”
进入“生灵共舞”展区,鸟兽鱼虫与奇花异草在器物上焕发永恒生机,诠释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清代“白缎粤绣花鸟纹镜屏”上,孔雀开屏、仙鹤伫立、锦鸡啄枝,五彩丝线绣出“花开鸟啼”的热闹图景,是隔着玻璃都能感受到的勃勃生机;现代“彭永兴绣花蝶纹双面屏”中彩蝶翩跹,演绎着“蝶恋花”的忠贞和浪漫。“这些绣品针脚细腻,动物绣得栩栩如生,就连孔雀羽毛上仿佛都闪着光,蝴蝶好似就在眼前飞舞。”现场观众吴女士赞叹道。
“方圆叙事”展区则将数学中的点、线、面赋予了深邃内涵。凉山彝族“儿童鸡冠帽”上,色彩鲜明的几何纹样不仅是装饰,更蕴含族群认同与护佑孩童的深意;清代“雕漆桃蝠卍字纹四方匣”上,“卍”字符(万字符)绵延不绝,寓意万福永续。
“福禄寿喜”四字作为我国吉祥文化的核心,代表着人们对平安、富贵、长寿、欢乐的向往。“喜乐常安”展区向观众展示了这些寓意吉祥的字符是如何从简单笔触升华为直抵人心的美好祝愿。“人物纹寿字型瓷执壶”以寿字为形,绘五彩花卉纹,一个寿字不仅包含了古人对生命绵长的期许,更藏着家和人兴的朴素愿望;清代“福禄纹玉饰件”中,灵鹿回眸望向蝙蝠的瞬间被永远定格,其中承载的是先人对功名利禄的向往;而同样来自清代的“蓝缎钉绫云纹平金喜字荷包”上,金线绣出的五个大“喜”字,个个都凝结着对婚姻的甜蜜憧憬。
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展品无不透露出四川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之意。民国时期匠人用珐琅工艺将藏传佛教的白伞、妙莲、白螺、胜利幢等吉祥元素绘制在银质盖碗上,完成了“珐琅彩八宝纹银盖碗”;羌族的“锦鸡石榴纹婴儿背带”和汉族的“勒纱锦鸡石榴纹片”都取用石榴纹多子多福的寓意;“嵌珊瑚蝙蝠纹银饰”在四川的“福”文化中添上属于彝族的一笔。这些跨越族群与时空的“对话”,诉说着四川各族人民对圆满与和谐的共同向往,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理念的最佳注脚。
龙纹是中华民族符号认同的生动见证,作为压轴的“龙腾天地”展区,聚焦中华文明最醒目的文化符号---龙。
明代“龙纹金带饰”尽显威仪;清代“夔龙纹兽耳青玉瓶”庄重典雅;民国时期“黄缎绣龙纹座垫”上,祥龙在天地间腾跃,气韵生动。而龙纹在四川多民族艺术中也展现出惊人的丰富性。彝族龙纹淳朴古拙、藏族龙纹原始野性,而汉族龙纹则追求精细华美。这种“和而不同”,正是中华文化强大包容力与凝聚力的绝佳体现。龙纹于中国而言,也早已超越单一民族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尊崇、共同发展的精神图腾,熔铸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根基。
“纹”见历史也“纹”见未来
漫步展厅,观众不仅为文物的精美所折服,更为纹样背后流淌的情感与智慧所感动。来自绵阳的杨先生在清康熙时期“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纹瓷杯”的展柜前驻足良久,展柜里的12只杯子,每只杯身上都绘制了代表十二个月份的花卉,一杯一花,正月水仙、二月玉兰、三月桃花……“这套瓷杯非常精美,可见古人的审美之高,制作工艺之精湛。”而成都的李先生则对一串清代的核雕朝珠情有独钟,他拿出手机逐一搜索对照每种朝珠纹饰的含义,他说:“这些纹饰像是跨越时空的信使,告诉我四川先民如何热爱生活、敬畏自然、向往美好。它们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在和未来。”
如今,这些寓意吉祥美好的传统纹样,正借由年轻的目光重获新生。在“喜乐常安”展区,观众王女士在“鹿纹木胎漆茶具”展品前亮出自己的手机壳拍照,她的手机壳上是一只奔跑的小鹿,而这只小鹿奔跑的形态和“鹿纹木胎漆茶具”上的鹿如出一辙,“作为现代人,我用自己的方式接续了纹样记录美好的传统。”王女士说。而这一刻延续千年的“纹脉”也正以新的姿态,继续讲述着中华民族关于美、关于生存、关于永恒追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