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竞赛现场 受访单位供图
8月13日,成都银河动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动力”)缸套分厂车间内,珩磨工缪继林紧盯着数控机床显示屏,与徒弟周崇伟反复琢磨新产品参数。这个凭借“三程三验工作法”将某产品生产效率翻了一番、不合格率大幅度降低的成都工匠,带出的二十余名徒弟已遍布各生产班组,成为技能骨干。
“过去一人守一台机床,如今数控化后一人能管4台,技能跟不上可真不行。”缪继林的感慨,道出了这家百年企业转型背后的核心密码---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破解发展瓶颈。
从“动手”到“动脑”的蜕变
银河动力作为一家具有百年历史、专注于内燃机核心基础件---气缸套和铝活塞的制造企业,共有三个分厂,5个车间,生产四大类上百种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拖拉机、摩托车、船舶、工程机械通用发动机与国防工业。
2022年,银河动力深化转型发展战略,自动化浇铸线、数控机床陆续进场,数字化设备占比超90%,传统工人面临“本领恐慌”。产改迫在眉睫,第一步,便是搭建技能提升的“阶梯”。
活塞分厂车间里,数控车床精准运转,34岁的刘普强熟练切换操作界面,同时监控着3台设备的运行参数。从过去只能操作一台机床,变身能兼顾多台设备的“特种兵”,刘普强的蜕变源于系统的培养机制。
通过“送出去请进来”模式,银河动力构建起“校企合作+师带徒+外送培训”三维培养网:与成都市现代职业学院联办“编程定制班”培养学生,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数控人才。同时邀请老师到车间讲授数控知识,送数控书籍到岗位;公司8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里,15名成都工匠带徒传艺。仅李勇军工作室就孵化出3名成都工匠,8名成员个个身怀绝技;选派骨干赴浙江全脱产学习,刘普强就是其中之一,“培训让我突破了编程瓶颈,现在能独立操作车、铣、镗等多种数控设备。”刘普强说。
从“提技能”到“强内核”的跨越
岗位练兵热火朝天,比武场上火花飞溅。活塞分厂厂长李超正盯着数控车工们加工异形件,“每年竞赛都像‘大考’,成绩直接关联评优,谁也不愿落后。”
这样的“赛场”遍布银河动力5个车间。每年6月至11月,公司都会开展全员劳动竞赛,从合理化建议到“五小”创新活动,覆盖生产全流程。各生产线的骨干,大多从竞赛中脱颖而出。2023年,刘普强就凭借过硬本领在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中摘得铜牌。
“今年的‘聚焦装备竞赛凝心聚力攻坚’主题活动,更侧重职业素养养成。”李超介绍,从三维建模编程到设备维修,竞赛涵盖方方面面。
“静、精、竞、进”,是刀具中心班组的文化理念。班长余学军带领组员忙着刃磨刀具。这个“五好班组”的4名成员不仅能磨制刀具,还能维修数控设备、修复量检具,去年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为公司省下不少成本。像这样的“五好班组”,银河动力共有5个,形成“领头雁”效应。
激励机制让创新活力涌流。银河动力8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实行季度考评,每年数百万元科研经费向一线倾斜。2024年,公司通过50余项改善课题实现节创效益近500万元,竞赛攻关项目对外增收近千万元,两项技术成果分获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奖。
从“单点突破”到“整体跃升”的质变
缸套分厂“揭榜挂帅”公示栏上,领题出征的王京、程永强、陈长兵、缪继林等,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
这是公司“党建强链+产改攻坚”的缩影---党委搭建纵向横向网格,17项关键课题由党员骨干领题出征,并与党支部书记签下“军令状”;23个党员先锋岗扎根一线,成为企业攻坚克难的坚强支撑点。
杨巍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里,团队正为生产线能力建设做最后冲刺。作为领军人,杨巍带领团队让新产品从小批试产、工艺固化正在稳步迈向量产。“党员带头啃硬骨头,大家跟着干有方向。”这种凝聚力推动公司三年申报专利46件,参与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
产改带来的不仅是产品的迭代,更是队伍的重塑:如今,银河动力一线职工年龄40岁上下,95%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求学圆梦”行动中,成都工匠曾天文等人通过再教育提升了学历。
“机遇来了要接得住。”银河动力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吴天东说,2022年成为成都市产改试点单位后,2024年公司获评产改先进单位。作为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和成都市新经济梯度培育企业,正锚定新的增长点,进军智能零部件、低空经济等领域,不断尝试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