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温炙烤着巴中市平昌县土兴镇龙池村的稻田,阵阵热风吹过,水稻沙沙作响。村民李大爷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土中,手中的铁锹掀起农渠入水口。他抹了把脸上沁出的细密汗珠,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今年雨水偏少,多亏政府提前协调水源,合理调水,水稻长势稳着呢!”
今年,平昌县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全县部分农田缺水少墒,正值抽穗灌浆关键期的34万亩水稻面临严峻“烤验”。面对这场关乎粮食安全的硬仗,平昌县以科学调度为纲、技术赋能为要、部门联动为基,打出一套抗旱保收“组合拳”,用务实行动筑牢粮食稳产和民生保障的坚实根基。
水利设施的升级改造,成为平昌抵御高温干旱的“第一道防线”。在西兴镇高峰社区,千亩稻田绿浪翻滚,饱满的稻穗低垂颔首。很难想象,这里去年还因灌溉设施老化深陷“用水难”困境。今年5月,该镇将工农水库提灌站改建列为民生工程,通过村民自建模式加快推进。如今,改建后的提灌站已覆盖7个村组1500亩稻田,彻底终结了当地“靠天吃饭”的历史。“今年气温再高,我们也不愁水。提灌站一开,清水直接流进田里。”社区居民谢承僚看着自家7亩多长势喜人的水稻,算起丰收账:“预计能收3500多公斤稻谷,心里踏实得很。”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近年来,平昌县统筹资金大力实施水利设施建设,通过山坪塘整治、渠道新建、提灌站扩建等工程夯实灌溉基础。当地组织150余人次对48座农村机电提灌站进行维修改造,解决设备问题65个,使故障率降低90%以上,保障了1.2万余户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2025年提前完成的4座新(改)建提灌站项目,已惠及17个社1500余户,解决2400余亩耕地灌溉难题,群众满意度达100%。西兴镇副镇长吴奇衡表示:“新建提灌站让580户群众不再为高温发愁,下一步我们计划再建一到两座,持续筑牢水利根基。”
技术服务的精准下沉,为抗旱保收注入“科技动能”。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组建3支技术服务小队,深入16个旱情较重的镇街,为农户提供零距离技术指导。农技人员手把手传授浅湿灌溉、早晚灌溉、喷施调节剂等节水抗高温技术,帮助农户优化灌溉方式。针对群众诉求,当地建立48小时响应闭环机制,为11个镇街配备大功率抽水设备,保障3000余亩农田关键期用水。“我们强化科学调度,统筹水库、河流资源,组织应急送水队昼夜作业,确保‘水源到田、水润到苗’。”平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陈汉林介绍,全县已累计浇灌农田5万亩次,解决1950户人畜饮水困难。
长效体系的构建完善,为粮食安全装上“稳定器”。平昌县投入200万元衔接资金,启动6座提灌站新建项目,目前已完成勘察设计,预计年底投用后可覆盖7村29社1950余户,新增灌溉面积4200余亩。同时,当地健全抗旱应急体系,组建3支专业抢险队伍,强化管护联动机制,确保旱涝灾情1小时内响应、2小时内处置。在推广硬件设施的同时,平昌县还积极探索生态种植模式,在水稻核心区推广“稻鸭共生”养殖模式。仅高峰社区就放养2000多只生态鸭,实现“一地双收”,户均可增收200至300元,集体预计增收超20万元。
如今,平昌县的稻田里生机盎然,水稻长势稳定。据预测,今年全县粮食产量将达40万吨以上。从水利设施的升级到技术服务的下沉,从应急机制的完善到生态模式的推广,平昌县用一系列扎实举措,在极端高温天气下交出了一份粮食安全的合格答卷,也让乡村振兴的根基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