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增诚(左)在检查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
8月12日清晨6时30分,川中油气矿磨溪天然气净化厂的脱硫装置区已响起巡检的脚步声。党员庞增诚戴着安全帽,胸前的党员徽章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他手里攥着磨得发亮的巡检记录表,上面密密麻麻记着128台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作为党员突击队队长,这个习惯他保持了8年,从最初跟着老师傅学看压力表,到如今能通过智能系统预判设备隐患,他的成长轨迹,正是该厂党委推进“党建铸魂、生产扎根”理念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该厂党委以党建引领,积极推进“党建+”赋能,抓创新、破难题,促发展。
“党建+”赋能 红色根系扎进生产土壤
“小陈,遮雨棚加固后,雨天盛饭再没淋过吧?”上午10时,生产运行党支部书记在装置区巡查时,笑着问巡检员陈佳。这话让陈佳想起3个月前的场景,自己通过“码”上解决平台反映的“食堂送饭途中遇下雨,饭菜易被淋湿”问题,没想到3天后,磨溪天然气净化厂党委就结合大修工程给操作值班室的遮雨棚加了宽、装了防风绳。
“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员工饭盒里的热乎气。”这是厂党委班子成员常挂在嘴边的话。近年来,他们把“我为员工办实事”清单变成“民心成绩单”:改造更衣室空调时,党员带头爬吊顶布管线;建电动汽车充电桩,支部书记带着电工连续加班3天;开设“健康小屋”,退休老党员主动来当理疗志愿者,56件实事落地的背后,是“书记谈心日”里记下的员工建议,是“码上解决”平台48小时内的响应机制。
2024年,员工满意度98.6%的数字背后,藏着更动人的细节。员工自发制作的“党员办实事”手账在班组传阅,年轻员工在入党申请书里写“想成为那个给大家撑伞的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用行动为同事遮风挡雨。”红色根系深扎,结出的是上下同心的果实。
“党建+”赋能 淬炼锻造技术攻坚铁军
“脱硫塔压力异常,启动应急预案!”凌晨2时,对讲机里的指令让何波瞬间清醒。他抓起手电筒就往装置区跑,身后跟着党员突击队的5名队员。10分钟内,参数调整、流程切换、应急汇报一气呵成,这场教科书级的处置,源于他们每周一次的“实战推演”。
“党员不带头啃硬骨头,还算什么先锋?”磨溪天然气净化厂党委书记的这句话,刻在党员行为的扉页上。
他们把技术攻关、应急抢险设为党员考核的“硬杠杠”,让“净化大讲堂”变成“党性练兵场”。“技师工作室”的攻关课题,党员认领了80%,专业技术操作考核,党员合格率必须100%。
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胡勇的工具箱里,有一本特别的笔记本,第一页是入党誓词,后面记着“低温克劳工艺优化”的12版方案。这个带领团队年省百万元成本的老党员,带徒弟有个规矩,他说:“笔记必须比我厚,问题必须比我多,改进必须比我快。”
如今,该厂里“老带新”结对的47对师徒中,39对是党员带青年、党员带群众,红色技艺正在接力传承。
“党建+”赋能 筑牢安全生产“防护网”
“300万酸水分离器区域微量泄漏!”智能巡检系统的警报声打破凌晨的寂静。夜班巡检人员王中虎盯着屏幕上的红色预警,手指在川中油气矿净炼化数字管理平台上快速操作,3分钟后,检修队党员带着工具赶到现场,10分钟处置完毕。
这个场景,是该厂党委“三维立体”安全管控体系的日常写照。他们把支部建在一线班组上,有党员打比方说:“6个‘党员责任区’就像6道安全阀。”
据介绍,净化装置区的“双负责人制”,让该厂党委委员和支部书记每周一起现场“巡检问诊”。更巧妙的是“党建协作区”的破圈效应,与上下游兄弟单位党委联合开展“安全联查”,发现3处安全隐患;和设备供应商党员技术骨干共建“故障数据库”,让维修效率提升30%。
傍晚时分,党员王志刚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写下:“今日设备运行正常,党员责任区无隐患”。这行字,藏着最坚实的答案---红色信仰藏在磨溪天然气净化厂每名党员俯身巡检的身影里,藏在“党建+生产”拧成的一股绳中,藏在为国家能源安全筑牢根基的担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