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超云在表彰大会上
鄢超云(中)在凉山布拖县木尔乡中心幼儿园调研 受访者供图
6月,在四川师范大学的课堂里,鄢超云教授正为本科生讲授《学前教育评价》。35年的学术积淀,让他在讲台上从容不迫,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智慧。
这位从四川省泸县偏远农村走出来的教育专家,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在学前教育这个看似柔软却极具专业性的领域里,构建起了一座坚实的“学术大厦”。从乡间田野到学术殿堂,从迷茫青年到教育专家,鄢超云的人生轨迹如同一条精确的抛物线,每一个节点都闪耀着匠心与坚守的光芒。
求学路上的执着选择
1990年夏天,四川泸县的田野里稻花飘香。高考志愿填报时一个看似偶然的决定,成就了鄢超云一生的事业追求。
“当时就想着必须要考上大学。”鄢超云回忆起当年的心境,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我了解到华东师范大学是提前录取,也看到学前教育专业在四川只招两个人,心想两个人总比一个人机会大些。”
在信息闭塞、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农村,没有人能告诉鄢超云什么是学前教育,更没有人能够预见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就这样,一个看似随意的选择,竟成就了鄢超云一生的事业。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鄢超云在学前教育这个专业里一待就是十几年,仿佛冥冥之中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指引着他。“反过来讲,这种‘误打误撞’恰恰说明了命运的安排。”鄢超云笑着说道,“因为我出生于农村,也生活在农村,所以我愿意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农村学前教育上面。”
2004年,一个看似偶然的学术机遇改变了鄢超云的研究轨迹。当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课程缺少任课教师,系主任便将这相对冷门的课程交给了他。面对这一挑战,鄢超云没有退缩,而是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认真态度投入其中。
“我听说四川大学有位老师会用录音笔录下自己的讲课内容,然后整理成文字,再反复修改完善。”鄢超云从中深受启发,“我每次上完课,都会认真整理讲稿内容,对它进行不断完善,几次尝试下来,讲稿就慢慢成形了。”
在这个过程中,鄢超云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评价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与中小学教育评价依靠标准化考试不同,学前教育评价面对的是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需要采用观察、访谈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完成。
经过6年的精心打磨,鄢超云编撰的《学前教育评价》教材于2010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随即被确定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这部著作的问世,架起了学前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桥梁,教材出版后,迅速被全国多所高校采用,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用书。
“我们面对的孩子很小,肯定不能采取纸笔测验的方式,只能‘一对一’地进行评价。”鄢超云解释着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精神,也让鄢超云成为国内最早一批研究学前教育评价的专家,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殊荣。在学前教育的精密领域里,他用学者的智慧和工匠的技艺,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灾难面前的专业担当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突如其来。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刻,鄢超云敏锐地意识到,灾区儿童不仅面临着物质生活的困难,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创伤。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家,他深知3至6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脆弱性和关键性,灾难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震后不久,鄢超云带领两名研究生前往灾区,到达后眼前的景象让这位平时温和的教授心如刀绞。“许多孩子的眼神木讷,仿佛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有些小朋友无论你对他说什么,都没有反应。”鄢超云回忆道。
很快,鄢超云团队加入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的“流动幼儿园”项目,他们租用汽车作为移动平台,装载着精心挑选的游戏材料和教具,深入灾区各个角落寻找需要帮助的儿童。
“我们就是带领小朋友玩游戏,团队精心设计了非常多适合他们的游戏。我们从来没说过在做心理辅导,但实际上却起到了让孩子们重新快乐起来的作用。”鄢超云的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通过这一方法,你会发现小朋友们的情绪变化非常大,他们会笑眯眯地跟你打招呼,还会问你‘明天还来吗’。”
紧接着,鄢超云又参与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立的40个“儿童友好家园”项目,以及教育部灾后教育重建项目。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鄢超云和他的团队走遍了每一个家园,确保都能提供高质量的儿童服务。像鄢超云这样在危难中坚守专业使命的精神,正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典型写照。
劳模精神的深刻诠释
作为2025年四川省先进工作者,鄢超云对劳模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劳模精神对我来讲,就是要脚踏实地,尽最大可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好,用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去影响每一个学生。”鄢超云的眼神中充满坚定。
参加工作30多年来,鄢超云始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这是我一直坚持做的事,也是我应该做的,而且我还挺喜欢给本科生上课的。”这种对教学工作的执着坚守,令人敬佩。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鄢超云始终保持着学习者的姿态。“每年的学生都不一样,社会在变化,专业在发展,学生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挑战我,因为很多问题,我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正是这种持续的挑战和变化,让鄢超云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如同工匠对技艺永无止境的追求。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教育工作者,鄢超云始终对农村学前教育有着特殊的情感。“很多人对农村学前教育有误解,总觉得农村里的就很差,因为我本身是农村长大的,所以看法会更多一些。”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要用农村的视角来看农村教育,要理解农村的特点和优势。这种基于实践的理论建构,让他的研究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如今,年过五十的鄢超云依然在为学前教育事业奔波。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各种获奖证书和荣誉,但他最珍视的,还是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每当看到昔日的学生成为行业里的骨干教师,他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上课铃响起,鄢超云又一次走进课堂。在他温和的声音中,新一代的幼教工作者正在成长,而那些关于童年的美好梦想,也将在他们手中继续传承下去。这或许就是劳模精神最好的诠释---用一生的时间,做好一件事,影响一代人,温暖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