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超”联赛第十轮观赛人次突破百万之际,“川超”联赛即将于今年9月拉开大幕。“苏超”已经火成那样了,“川超”又能如何突围?
“苏超”经验不在于提供了答案,而是提供了思路。从省级统筹到市域联动,从媒体矩阵到文旅赋能,全新构建了文化认同凝聚流量、经济联动放大价值、全民参与夯实根基、政策协同保障长效的“四维生态”。当南京奥体中心化身城市会客厅,苏州评弹与足球宝贝同台献艺,连云港海鲜节与球赛票务联动营销,系统化运作让每一座城市都成为赛事价值链的有机组成。简单的制度移植难以奏效,“浙BA”的珍珠元素植入、“豫超”的慈善冠名模式、“赣超”的校园青训体系,实践证明成功的体育IP需要植根本地文化土壤。
思考“川超”的本地化,也就是群众化。精准把握省委“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创新构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文旅体叙事体系,在蓉城赛区将公园城市美学注入观赛体验,在川东赛区让华蓥山歌谣回荡绿茵场,在川南赛区以酒文化酿造赛事激情,在川西赛区将民族歌舞与足球宝贝构成光影交响,在川北赛区将三国战将与足球世界形成艺术共振,成为巴蜀文化自信的又一民间表达。
本地化和群众化,本质上都是推动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创的转型,倡导推动“全域主场”的文旅体社会氛围。一是以“文化符号”替代“资源堆砌”,将三星堆青铜纹样转化为球队徽章,让蜀绣技艺重现于纪念球票;二是用“场景革命”突破“空间局限”,通过VR技术让九寨沟风光与中场休息互动,借茶马古道IP设计球迷打卡路线;三是借“数字赋能”重构“参与逻辑”,开发火锅指数关联球队运势的趣味玩法,构建“云观赛+线下市集”的OMO生态。
推动“川超”本地化群众化突围,仍然会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当企业冠名成为赛事主要收入来源,如何避免“金元足球”的覆辙?当文旅融合沦为营销噱头,怎样守护文化表达的真诚性?当城市体育IP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流量变现,怎样构建城市精神共同体?这需要在空间维度上打破行政区划的物理边界,在文化维度上激活地域特色的精神密码,在参与维度上构建多方共赢的价值网络,让文旅体事业成为巴蜀文化的现代版本,而非昙花一现的政绩工程。
期待“川超”超越竞技体育范式,回归到群众体育本身,融入巴蜀文化生活,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