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不染·扬州行---四川叙永刘和璧写意荷花画展”在江苏省扬州市美术馆举行,这是时隔15年,88岁的刘和璧再次携笔墨赴扬州展卷。画展期间,刘和璧将荷花主题画 《人间洛神》送到扬州安乐巷27号朱自清故居。这是时隔17年,他再次向朱自清故居捐赠作品。
刘和璧第二次向朱自清故居捐赠作品
当地市民参观刘和璧的画展
展览现场
从长江上游的泸州叙永到长江下游的扬州,跨越2000多公里,层峦叠嶂却未能阻隔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这是一段接续了84年的“荷花情缘”,绵延的纽带,源于现代文学巨匠朱自清的生命轨迹---1941年深秋短暂驻足叙永,播下文化交流的种子。而刘和璧的写意荷花画如信使,促进叙永与扬州地域文化的交融。
以荷为媒 长江上游和下游的艺术对话
展览期间,前来观展的市民络绎不绝。一幅幅荷韵墨影,或清逸,或浓烈,仿佛将观展者从喧嚣带入幽静荷塘。“画如其人,荷映人心。我欣赏到宁静、清雅的美,也感受到一种岁月沉淀后的力量。”前来观展的扬州书画爱好者说。
“不染·扬州行---四川叙永刘和璧写意荷花画展”是刘和璧在扬州举办的第二次画展。“2010年4月,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好时节,我带了71幅写意荷花画作到扬州展览,也因此和当地不少书画爱好者成了朋友。”刘和璧介绍说,这次展览的55幅作品,大多数是他近年来的创作。“展览从去年开始策划,在叙永、扬州两地文联的精心组织下,如期开展。”
此次展览的《不染图》《荷塘月色》《雨后初开》等佳作技法精湛、格调高雅,尽显画家深厚的文化涵养,在无声处传递着东方哲思。扬州市广陵区文联主席夏俊评价道:“作品不仅展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更蕴含着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贺万里教授这样评价刘和璧的作品:言简意赅、泼墨醒神、得韵忘形。“我的画,只是性情中之物,游戏笔墨、任意挥洒……”刘和璧谦虚地说。
叙永画家两度在扬州举办画展,缘分妙不可言。叙永与扬州,相隔2000多公里,其实早有渊源。1940年,因抗战局势紧张,西南联大在叙永设立分校,招收1940级新生近700人。1941年,朱自清赴昆明任教途中在叙永短暂停留,还为分校学子授课。朱自清在写给朱光潜的信中这样描述叙永:“东城长街十多里,都用石板铺就,很宽阔,有气象……”一笔山水,几句街巷,描绘出一座边陲小城的沉静与诗意,也为两地文脉埋下了伏笔。2008年,为纪念朱自清诞辰110周年,刘和璧将精心创作的《荷塘月色》捐赠给朱自清故居。2010年4月,在朱自清故居的促成下,他首次在扬州举办画展,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以“不染”为题,再访文化名城,是泸州叙永和扬州广陵两地开展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叙永县通过展览、巡演、创作等形式,开展“文化走出去”系列活动。此次在扬州举办画展,既深情回应历史情感,以笔墨续写两地文脉,让川南豪情与江南雅韵交相辉映;又以艺术为桥,让川南和江南文化漾起涟漪。
不染,是荷之品格,亦是文人风骨;扬州行,是艺术巡礼,亦是文化远航。
致敬大师 再次向朱自清故居捐赠作品
扬州和叙永,因文学大师朱自清而结缘,又因画家刘和璧的赤诚匠心,让两地情谊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深厚绵长。
扬州安乐巷27号朱自清故居内,保存着1941年10月朱自清应邀在四川省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的演讲记录稿:“日本人侵略我国,占去很多地方,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
画展期间,刘和璧再次来到朱自清故居,故地重游,他既激动又高兴。关于朱自清在叙永停留时的故事,他听过很多遍。朱自清1927年创作的散文《荷塘月色》,刘和璧再熟悉不过,2008年赠送给朱自清故居的画作也是以此为灵感源泉创作的。朱自清虽在叙永驻足短暂,其爱国精神却如熠熠星辰。在叙永县博物馆内,保存着朱自清书写叙永的手迹复印件:“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从中流过,蜿蜒多姿。河上有上下两桥,站在桥上看,似乎颇旷远;而山高水深;更有一种幽味……”
刘和璧在提升改造后的朱自清故居中聆听讲解,回溯朱自清生平及与扬州渊源。他郑重地将去年潜心创作的荷花主题画作《人间洛神》捐赠给故居。此次捐赠的五尺对开作品《人间洛神》中,粉白荷花或含苞静待,或恣意盛放,衬以墨色荷叶,气韵清雅高洁,意境悠远,似有洛神凌波之美。
当天,叙永县文联有关负责人向朱自清故居赠送了《叙永词赋选》一书,书中收录了与朱自清叙永生活相关的轶事。朱自清故居负责人王广义说,昔日朱自清在叙永的足迹,将扬州与叙永紧密相连;刘和璧两度慷慨捐赠以朱自清笔下经典意象“荷花”为题的艺术珍品,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与人文的深情对话,为两地文艺交流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妥善保管、研究利用好捐赠作品,丰富馆藏内涵。欢迎叙永的文艺创作者常来扬州,让我们跨越山川,在水墨丹青中共同续写两地绵长的文艺情缘。”
水墨乡愁 在家乡泸州举办一场画展
荷花象征崇高、庄严、光明、清净。以“不染”为名,意在以荷喻人,以艺载道。刘和璧通音律、善彩墨,半生与墨为伴,擅写意荷花,无论巨制小品、尺牍扇面,皆意趣盎然,总以蓬勃兴旺作基调,给人以清新的气息,带来浓烈的情趣和艺术的享受。他将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化作笔下的精神符号,画的荷花在继承古贤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开创了“情荷水墨”的新境界,把对生活与艺术的洞察,对自然的礼赞,融入画作之中,美术界同行由此赠予他“刘荷花”的雅称。刘和璧的画风兼具“墨彩之技”与“心境之思”,被著名画家陆贤能称赞为“三法精妙,难见二人”。
近年来,刘和璧出版了《刘和璧百荷画集》《刘和璧写意荷花》等专著;举办了“刘和璧百荷画展”“刘和璧写意荷花展”等20余场;多幅作品被中国三峡博物馆、扬州朱自清故居纪念馆等收藏,入选《中国书画报》《国画家》等权威杂志。
刘和璧写意荷花的艺术魅力在于原创与独创,他用充满人生感触的瞬间,将他的身世、对家乡叙永山水的深沉情怀,他的爱与恨、追求与失落、坎坷与超越,熔炉于心灵之讴歌,定格于绘画之永恒……
如今,已处耄耋之年的刘和璧仍然每天坚持创作。早上买完菜后,他到自己的美术馆作画,持续两三个小时,绝大多数作品都以荷花为主题。“在我的许多作品中,荷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给我纯粹的生命感应。我也会画荷花枝干折断的景象,那是生命的坎坷,但是我更喜欢画出荷花盛开的情景,要画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有生之年,我争取创作更多大家喜欢的作品。”刘和璧说,他非常热爱家乡,爱家乡的天,爱家乡的地,更爱家乡的人。虽然在全国举办了不少展览,但他最期待的是在家乡泸州举办一次大型画展,和家乡父老分享他追求写意荷花艺术的幸福和快乐,再次为叙永的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