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的硝烟走来 一段接续了84年的“荷花情缘”穿山越岭的“追光骑士”二○二五年广元女儿节开幕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52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05

穿山越岭的“追光骑士”

钟诗宁记者雷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出发前,李顺富对列车进行例检

整装待发

驾驶列车 均为西昌机务段供图


初秋时节,清晨的凉山,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新成昆铁路的钢轨上。8月25日7时11分,C42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缓缓从西昌西站驶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西昌机务段“铁骑先锋”车队的动车司机李顺富,端坐在驾驶室里,目光如炬,开启又一天繁忙的暑运任务。

11载青春、82.4万公里安全行车---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0.6圈。凭着那股山里娃的韧劲和磨砺出来的过硬技术,33岁的李顺富,在祖国西南险峻的成昆铁路大动脉上,刻下了一道坚实的“追光”轨迹。

学艺难:暗夜寻光,石头当笔

李顺富的根,在大凉山会东县的一个山村。儿时翻山越岭求学的苦,他记得清清楚楚。

“上小学时,去学校下坡快,只要半个小时;回家上坡慢,得走1个小时。上中学更远,走完5公里山路后,盼着能搭上车。”这份跋涉之苦,在李顺富心底埋下了一颗渴望改变命运的种子。2011年高考志愿,李顺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铁路院校。“铁路,是走出大山、连接世界的路。”这份朴素的认知,是李顺富追光的起点。

2014年盛夏,李顺富如愿穿上铁路制服,成为西昌机务段的一员。然而,满怀憧憬登上机车,扑面而来的却是密密麻麻的按钮、错综复杂的仪表,与书本知识形成巨大鸿沟。

“学校书本知识面广,实际工作却个个精深,一切都得从头再来。”面对堆积如山的规章手册,李顺富没有退缩。他一条条地抠规章,一项项地学流程,自己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全是标记和问号。

光懂理论不够,手上功夫更重要。看着师傅师兄们仅凭机车异响就能精准判断故障,初出茅庐的李顺富却只能听到一片嘈杂。坚信勤能补拙的李顺富,决定“先飞一步”。部件原理不懂,他就利用一切碎片时间钻研。没有纸笔,就用石子、树枝在地上画电路图、管路图,嘴里还念念有词。他如饥似渴地追着职教科老师、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车上车下,把点滴经验记录、刻印在脑海。

考司机证是场硬仗。李顺富把一本规章分成几小本,随身带着,有空就翻。40天封闭学习,白天学,晚上背。最后他以规章满分、专业98分的成绩,捧回了人生第一个火车驾驶证。

“我终于不用光看着师傅开了!”这份喜悦化为动力,每次退勤李顺富都会陷入反复琢磨的状态,全过程地复盘自己值乘过程中的问题。如今已是师傅的李顺富还会时不时地教导徒弟,铁路这行没有捷径,手上的老茧和翻烂的书本,就是最硬的通行证。

汗水浇灌出硕果。2017年,厚积薄发的李顺富在集团公司“双创杯”青工技能竞赛中勇夺机务系统季军。2019年,铁路青年的最高荣誉“尼红奖章”挂在了他胸前。徽章的光芒映照着他黝黑面庞上朴实的笑容。

“慢火车”上的日子:护光前行,情暖山乡

2019年,脱贫攻坚战酣,凉山州是主战场之一。平均时速仅40公里的成昆铁路公益“慢火车”,是沿线数十万群众离不开的“生命线”和“致富车”。西昌机务段组建“扶贫先锋号”青年包乘组,李顺富毫不犹豫地报名,并凭借过硬技术成为首发司机。

“我是山里长大的,太懂这趟车的分量。”握着“慢火车”的闸把,李顺富感到肩头责任沉甸甸的---这不仅关乎行车安全,更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慢火车”的车厢里,土豆堆得像小山,猪羊鸡鸭跟着人坐车,彝语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孩子们趴在座位上写作业。李顺富感到真实而温暖,但挑战随之而来:成昆铁路普雄至攀枝花段376公里,坡陡弯急,最大坡度16‰(相当于每前进1公里爬升16米),最小弯道半径不到500米。

如何把车开得更稳当,让乡亲坐得舒服点?晚点后如何在安全前提下把时间追回来?如何精准对标停车,方便老乡上下搬运?一串难题,考验着李顺富这帮“慢火车”司机的技术与担当。

“在冕宁站,老乡要搬大件农具,得把行李车门对准他们;在乐武站,羊群要上车,得把车门对着围墙,这样羊才不会乱跑,上车快。”这份极致的细心,练就了李顺富服务乡亲的深厚情怀。

2020年4月,一份“全路向上向善好青年(扶贫助困好青年)”荣誉证书送达李顺富时,他正忙着核对行车揭示。面对此殊荣,李顺富谦虚地说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伙儿一起在这条寄托着民族振兴的铁路上带着车轮跑出来的。”

开上复兴号:驭光飞驰奔向未来

2022年12月,新成昆铁路全线贯通运营,动车组如银龙穿梭凉山腹地。李顺富凭借优异表现入选西昌机务段“铁骑先锋”车队,担当新成昆铁路攀枝花南至成都站间复兴号动车组值乘重任。

站在崭新的“绿巨人”动车组前,这位技术能手感到了久违的“新兵”压力。新技术、新速度、新挑战---这是时代赋予火车司机共同的转型课题。从“慢火车”的从容到复兴号的疾驰,操作逻辑、仪表界面、线路环境全然不同。

“上车看别人驾驶感觉挺轻松,轮到自己坐驾驶位,调速手柄推慢一秒,就会把牵引力变为制动力;推过了,劲儿又太大。”新成昆铁路12‰(每公里爬升12米)的连续大坡道如同拦路虎,容不得丝毫闪失。初期的“手生”,让李顺富倍感压力,每一次操作都慎之又慎。

“新线通了,家乡的发展就快起来了!这块硬骨头,必须拿下!”李顺富紧握操纵杆,眼神坚定。他沉下心来,如海绵般汲取新知识。没有现成教材,就虚心请教前辈,扎进技术资料堆“啃”到书页卷了边;缺乏模拟设备,就把非值乘时间变成“脑海模拟舱”,反复演练,将每一次跟车、练习当作实战。千百次的锤炼,他逐渐摸透了线路与“绿巨人”动车组的“脾性”,手上的动作也由生涩到娴熟。

如今,复兴号风驰电掣,将成都和攀枝花的时空距离从13小时大幅压缩至4小时15分钟左右(缩短68%)。李顺富驾驶的列车,正加速大凉山链接世界的步伐:它满载着火把节期间涌入凉山体验风情的八方游客;它让清晨采摘的凉山樱桃、桑葚、枇杷,当晚便现身成都超市的货架;它载着更多像李顺富当年一样的山里娃,驶向山外更广阔的世界。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