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永师范 梦开始的地方腊肉寄情筑牢安全“生命线”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58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12

叙永师范 梦开始的地方

刘传福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从师范校毕业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但当年在校的学习、生活,乃至许多细碎的点滴,如今回想起来依然清晰得如昨日一般,深深烙印在脑海中。叙永师范,就像一首低回婉转的老歌,旋律中流淌着岁月的深情与眷恋;而那一段作为师范生的经历,宛若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始终闪耀着温暖而不灭的光芒,照亮我人生的每一程旅途。

叙永师范当时的校园

叙永师范九四级三班春游后部分师生的合影

当时叙永师范的大门

靳朝忠为学生讲解作文

那时的体育课


走出大山:梦想的起点与校园初印象

我出生在四川南部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那里的山又高又大,像沉默的巨人,将我们与外面的世界远远隔开。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收获着微薄的希望。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外出读书曾是一种奢侈的梦想。但在我心里,始终埋藏着一颗向往外界的种子,就像石缝中挣扎而出的小苗,默默等待着阳光照进来的那一天。

1994年盛夏,好运终于降临。当叙永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村里时,整个小村庄都沸腾了---我成了村里第一个靠读书走出大山的孩子。那一纸录取通知书,仿佛一盏突然点亮的灯,让许多原本模糊的梦想,照进了现实的光亮。我明白,那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光,更承载着整个村庄长久以来的期盼与骄傲。

背上行囊,辗转近百公里,沿着环城大道踏入叙永师范学校的大门,眼前古旧的建筑和郁郁葱葱的树木仿佛都在静静诉说着她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沿着石板阶梯缓步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白色的女性雕像---她是学校的第一任女校长,静静矗立在圆形的水池中央。雕像面容清秀,衣着端庄,手执书卷,目光宁静地望向前方。右侧宽敞的教学楼三楼上,“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几个红色校训大字,醒目地镶嵌在教学楼的楼廊上。左侧,同样高矮的楼房,分别用小小的门牌,清楚地标注着风琴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字样。

校园中,随处可见身着师范校服的同学---有的三两结伴漫步交谈,有的独自倚树静读,还有的坐在草坪上写生绘画。整个校园里弥漫着宁静而浓厚的学习气息,处处皆是书香。师范校园生活,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青春律动:校园日常与成长点滴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温柔地照亮操场,清脆的起床铃声便划破了夜的沉寂。同学们迅速整理好床铺,如潮水般涌出宿舍,踏着阶梯上下穿梭,纷纷奔向操场,开始晨跑与晨练。

整齐的脚步声在校园中回荡,宛如一曲激昂的交响,奏响属于青春的乐章。在悠扬的旋律中,大家动作一致地做着广播体操。我沐浴在清晨微凉的空气里,心中满怀对新一天的憧憬与期待。

体育课上,篮球无疑是最受欢迎的项目。学校的篮球场总是热闹非凡,一群热血少年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篮球在他们手中传递,每一次投篮、抢断与传球,都凝聚着团队的默契与信任。当篮球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空心入网的那一刻,那份喜悦与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而跳木马,则曾是最让人心生畏惧的项目。又高又长的木马横在眼前,起初谁都忍不住心里发怵。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助跑、撑手、腾空---最终竟都一个个成功跃过,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久久回荡在青春的记忆里。

音乐教室里,那一排排风琴为校园生活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浪漫与优雅。弹风琴是我尤为钟爱的时光---每当指尖轻抚琴键,清脆的音符便如精灵般跃动,在空气中流转回旋。从最初的生涩笨拙,到后来能流畅奏出一首首完整的曲子,其间付出的努力与收获的喜悦,唯有自己体会最深。

课余时分,我常常独自坐在琴前,沉浸于音乐的世界。弹起《小星星》,仿佛徜徉于浩瀚星空,点点繁星,如梦似幻;奏响《送别》,淡淡的忧伤与别愁便萦绕心间,难以散去;而一首铿锵的《义勇军进行曲》,更令我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风琴声不止让我领略到音乐之美,更磨炼了我的耐心与注意力,让我在喧嚷的世界中,始终保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

文学之光:星苑社团与创作之路

在叙永师范的日子里,还有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属于“星苑文学社”。这个由川南儿童文学作家靳朝忠一手创办的社团,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文学创作的启蒙之路。

课堂上、校园的花坛边,甚至靳老师的家中,他总是耐心地指导我们:如何构思文章,怎样用语言传递情感,又如何从平凡的日子里打捞鲜活的素材。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粒文学的种子,悄悄落进我们心里,静待生根发芽。

作为文学社的一员,在靳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写作,反复修改,再将作品一笔一画工整地誊写下来,用牛皮纸信封郑重地寄出。我接连向《巴蜀师苑》《语花》《叙永报》等报刊投稿,那些日子里,心中总是怀着一份纯粹的期待---盼望有一天,也能像靳老师那样,收到属于自己的好消息。

终于有一天,我在《巴蜀师苑》上看到了自己的第一首短诗。那一刻,心中的喜悦如火山般迸发,难以抑制。我捧着报纸,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自己的名字和那些饱含心血的文字,泪水不知不觉湿润了眼眶。这不仅是对我写作能力的认可,更是我文学之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也让我深信:只要坚持努力,梦想终会照进现实。

随后几年的中师时光里,我在多家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还时常帮人撰写演讲稿。如今回想,那些文字虽仍显稚嫩,却真实记录了自己在文学路上的点滴追寻。

毕业那年,正逢香港回归。在靳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编写并出版了《燃烧的紫荆》一书,以此为祖国献上一份莘莘学子的心意。至今,我书柜中仍珍藏着一本---尽管纸页已然泛黄,它却始终崭新如初地闪耀着那段岁月的光芒,成为我心底最珍贵的纪念。

校外时光:同窗情谊与青春记忆

除了校园内的多彩生活,校外的叙永县城也深深烙印着我们的足迹。

那时我们班,叙永和古蔺的同学各占一半。虽然口音略有不同,大家却亲密如兄弟姐妹,无话不谈。每到周末,我们常相约逛街,或去同学家做客,甚至一起乘车前往古蔺,感受别样的县城风情。

校门外有一条小巷,名叫大西门,是我们课余常去的休闲之地。巷内茶馆林立,只需一元钱,就能在那里坐上一整天,尽情享受录像带来的视觉盛宴。在那里,我们看遍了许多经典影片,每一部电影,都像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光影交错之间,我们体验百态人生,也逐渐丰盈了自己的内心。

学校对面的叙永大明湖,犹如一颗镶嵌在县城中的明珠。湖水碧波轻漾,岸边垂柳依依,每逢阳光正好的周末,同学们便三三两两结伴前往,沿湖漫步,欣赏潋滟水色与远山如黛,任由微风温柔地拂过脸颊。

湖面上偶尔漂过几只小船,划开道道涟漪,像大自然以水为纸、以桨为笔,轻轻绘出一幅流动的画。我们坐在湖边的草坪上,畅谈理想与未来,也分享彼此的欢喜与烦恼。那一刻,时光仿佛悄然驻足,只剩下青春的笑语与美好,在风里缓缓流淌。

光阴流转,岁月如歌。1997年,我告别读了三年的叙永师范学校,带着对校园的深深眷恋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被分配至叙永南部的观兴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初次踏上那片土地时我便知道,自己将和这里的孩子们一同遨游知识海洋,开启人生崭新的篇章。

如今,三十年倏忽而过,可在20世纪90年代,在叙永师范度过的岁月,却依然清晰如昨,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那是一段满怀梦想、充盈希望的时光,是奋斗与拼搏交织的青春,更是一代中师生共同的光荣印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们最真挚的情感;当年的老师与同窗,也都已成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

在岁月的长河中,叙永师范虽已不复存在,却如同一艘永不沉没的巨轮,始终承载着我们的青春与梦想,引领我们驶向更远的地方。无论时光如何更迭,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都会永远铭记那段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因为,那里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一生的精神家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