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镭(左一)指导学生参加“大广赛”
工作中的张镭 均为受访者供图
指导学生设计的获奖平面广告《碎纸篇》
2007年,刚毕业的张镭偶然踏入教师行业,自此便在广告教育的天地中持续深耕。十八年来,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带领学生多次在国家级广告赛事中斩获佳绩。凭借独特的教育理念与个人魅力,他成为学生心目中“既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又能激发创造力的引路人”。
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竞赛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教师张镭始终以实际行动证明:广告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锻造、能力的升华;它真实、有力,陪伴并推动每一个年轻创意人勇敢成长。
从课堂到实战的闭环
广告学本质上是一门与市场紧密关联的实践型学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一直是广告学教育者面临的核心问题。
在张镭的教学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广告教学的独特理解,并将其总结为“三七开”模式---三成理论奠定基础,七成实践强化能力。这一模式并非简单的课时划分,而是源于他对广告行业本质的深刻理解。张镭认为:“广告教学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营销和用户洞察相关内容;而实践部分则贯穿一个完整流程,涵盖数据分析、卖点提炼、创意发散、视觉呈现,最终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只有将理论与实战动态结合,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广告既具有“商业基因”,也具备“艺术血肉”。
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他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张镭通常先讲解广告学的基础理论,再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背后的创意逻辑与基本方法,进而引导他们从品牌卖点出发,独立完成广告创作。
而他强调的“做中学”,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延续到了对每一位学生作品的细致打磨上。张镭会认真批阅每一份学生作业,这种近乎严苛的及时反馈机制,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迅速发现问题、获得成长。他也常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强调“广告学并非一门纯理论学科,而是与社会和商业紧密相连的实践型专业。”在他看来, 理论只是构建能力的基础框架,唯有经过不断打磨的作品,才能真正触达广告的核心与灵魂。
国奖背后的创意打磨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下简称“大广赛”)是张镭教学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在他看来,大广赛不仅是检验广告实践能力的“试金石”,更是一个“与真实商业世界接轨的战场”。
张镭坦言,获奖确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评委的审美偏好也可能存在一定影响,但最终能够胜出的核心,仍在于作品是否精准契合商业标准。“能够进入候选名单的作品,必然已经达到了严格的评奖要求,具备足够的实力---这样的作品,无论如何都不会被埋没。”张镭说。
每年大广赛命题发布之后,张镭的第一堂课总是从“卖点解析”开始。他引导学生从绘制简易的思维导图入手:第一轮深入剖析品牌核心卖点,集体讨论每个人提炼的方向;第二轮则进一步发散思维,将卖点与适合的创意形式相结合---比如视频、平面或动画等,推动创意从抽象走向具体。
2023年,他指导并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动画作品《三九感冒灵·暖心世界》正是这一方法的成功实践。起初,学生们提出多版创意并完成了初步制作,在审阅后,张镭建议对视觉表达进行调整:从最初使用普通人物镜头,转向以“围巾”为核心意象,巧妙融入品牌符号“9”,并通过“温暖全世界”的叙事格局提升主题感染力。该作品历经十余轮修改,最终荣获全国一等奖,也印证了他所说的---“真正具备实力的作品,无需倚仗运气”。
2024年,西南交通大学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荣获全国总成绩第一名。其中,张镭指导的两组作品---《赋予你大师级的创造力》和《碎纸篇》均斩获全国一等奖。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学生创意能力持续而深入地锤炼。
在张镭看来,大广赛不仅是技巧的竞技,更是一次职业精神的磨砺。他始终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理念:优秀的作品诞生于反复修改之中,广告创意本质上是一个“解题”的过程。“它既要符合商业目标,又要展现艺术美感,是在约束之中寻找‘最优解’的智慧。”
AI浪潮下的教学突围
当前,在AI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广告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算法能够批量生成内容,却也导致作品风格趋于雷同,品牌差异性逐渐减弱;创意上的同质化现象,正在深刻挑战广告行业的立身之本。
面对AI给广告业带来的冲击,张镭始终保持开放而清醒的态度。他表示:“AI的存在即合理,但我们更应冷静看待其自动生成内容所存在的问题。AI生成的图像初看惊艳,细看却往往缺乏一种灵魂---那就是‘人味’。缺失了人性温度与人文情怀的作品,最终将被时代淘汰。”
因此,在积极拥抱技术的同时,张镭始终对技术应用保持审慎态度,并不断动态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他在课堂中引入AI工具实操训练,但教学核心始终围绕“创意思路训练”展开。
“以往我们可能直接让学生动手修图,而现在则会先借助AI生成一系列草图方案,从中筛选出光线、构图合适的画面,再通过实地拍摄或手工绘制进行深度优化与再创作。”他强调,学生应始终将AI定位为“辅助工具”---它能够提供灵感启发或生成初步构想,却绝不能替代人的创作。真正关键的是,为作品剔除AI难以避免的“塑料感”,并注入具有人性温度的创意表达,这才是广告创作的根本。
在广告行业面临内卷加剧与AI技术冲击的双重挑战下,如何确立个人优势、找准差异化发展方向,已成为从业者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对此,张镭常向学生强调,要从“深耕创意思维、洞察商业标准、掌握AI等工具的全流程操作,成为全能型人才”三个维度构建关键认知。在他看来,唯有将不可替代的创意思维与AI高效辅助相结合,在人与技术的协同中打造“既契合商业规则、又具备生命温度”的作品,才是广告人在智能时代的真正突围之道。”
用热爱点亮人生
课堂之外,张镭还是一位痴迷篮球的运动爱好者。打球这个习惯,他已坚持多年,穿坏的球鞋也积了一堆。他常说,运动让人变得“通透”---“在球场上奔跑吼叫、大汗淋漓,压力瞬间释放,头脑反而格外清醒。”正因如此,他时常鼓励学生培养运动习惯,坚信“生命的维度,不应只有学习和工作”。
这种对生命多样性的理解,也深深融入他的教育理念中。在课堂上,他允许学生“坦诚选择”:尊重那些对广告兴趣不大的同学,但对自我要求严格的学生,他必定倾囊相授。“生命很短,要么不做,要做就全力以赴。不辜负每一段时光,才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
在西南交通大学绿意盎然的校园里,总能看到张镭快步穿梭于各个教室的身影。对他而言,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思想的火种、传递生命的力量。对他而言,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点燃和生命能量的传递。从教十八年来,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亲眼见证学生的蜕变---从刚入门时的“广告小白”,一步步成长为站上全国赛事领奖台的选手。“每当在朋友圈里看到学生晒出的作品和奖状,我就觉得,那些熬过夜的修改、反复地打磨,一切都值了!”张镭感慨。
“好的创意应当有‘人味’,能让人记住、被打动,并愿意为之付诸行动。”张镭始终希望学生不止步于积累知识、磨炼技能,更期待他们学会珍惜时间、热爱生活,最终成为一名有温度、会生活的广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