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雪梅正在编织新作品
9月7日上午,泸州市江阳区非遗袁氏绳结传统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袁雪梅坐在工作台前,指尖翻飞,正在为泸州古八景绳结系列赶制第三件作品《龙潭潮涨》。目前,该系列已完成《报恩塔》《东岩映月》两件作品,作品《报恩塔》即将代表泸州成为唯一亮相2025年四川省民间工艺精品展的作品。
今年43岁的袁雪梅与绳结的缘分,要从泸县潮河的老家说起。记忆里,父亲因卖布常会做些盘扣搭配售卖,小小的袁雪梅总爱凑在一旁,看父亲用灵巧的手指将一根绳子绕出各式花样。“一根绳能编出千变万化,太神奇了。”从模仿着打结,到能独立做出简单的盘扣,这份对绳结的好奇,悄悄在袁雪梅心里扎了根。
“我一直特别喜欢传统中国结,以前上班忙,就趁下班空闲时编,做好了拍照发在朋友圈,遇到喜欢的朋友就送出去。”那时的绳结,是她忙碌生活里的调味剂,却从未想过有一天能成为生活的主角。
2022年,袁雪梅的女儿参加工作后,家里的经济压力轻了不少,她终于鼓起勇气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份热爱多年的手艺中。
袁雪梅对绳结的热爱,近乎痴迷。她只要一走进工作室,外界的一切仿佛都被隔绝在外,坐在工作台前就像定住了一样,经常编到通宵,天亮了才发现一夜没合眼。
“我是土生土长的泸州人,因为当前很多本地人都未必说得全泸州古八景的名字,所以我才想着做一系列的作品,让大家记住历史。”袁雪梅说,随着城市更新,部分旧景已消失,她决定用家传的袁氏绳结技艺,把泸州的历史文化“编”进现代生活,“让古八景在指尖重生,也让更多人知道,泸州除了酒香,还有深厚的文化根脉。”
袁雪梅刚完成的《报恩塔》高约105厘米,最宽处约30厘米,完全用普通中国结线编织,整件作品采用传统斜卷结,通过精准的受力计算与线材数量的加减编制而成,在无支撑、无填充的情况下实现“自立”。塔身七级,飞檐翘角、风铃微晃,线条流畅到看不见一处接头。光是构思就花了一个多月,她翻遍了泸州报恩塔的史料,还特意去现场拍了几十张照片,回来对着图片一点点琢磨怎么用绳线表现飞檐、斗拱这些细节。
最忙的时候,袁雪梅常常在工作室待到深夜,有时灵感来了,凌晨三四时也要爬起来继续编。有一次,为了让塔尖的弧度更自然,她反复拆了编、编了拆,最后选择了比编塔身小几号的线,这才呈现出了想要达到的效果。前前后后,这件作品花了10个月时间才完成。
《东岩映月》则突出了泸州山水的灵动:一轮满月悬挂空中,月光下东岩山石用斜卷结层层递进,整幅作品高约25厘米,宽约23厘米,却把“月夜东岩、江影浮动”的意境锁进了方寸。
“古八景里,报恩塔、东岩映月、龙潭潮涨……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泸州故事。”袁雪梅说,接下来,她将继续完成剩余六景,用绳结唤醒城市记忆,让历史记忆可看亦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