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地质“守脉人”秋忆九月里廊桥分两岸 一步跨双城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6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19

烽火中的地质“守脉人”

赖文秀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八十多年前,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国。前线将士手持钢枪、浴血冲锋,以炽热的生命筑起一道抵御外敌的血肉长城。而在硝烟暂未蔓延的山野荒原与幽深林谷之间,另一群年轻人正背负沉重的标本箱,手执锈迹斑斑的罗盘,于泥泞与荆棘中艰难前行。他们,是以“地质”为武器的另一支青年力量,在抗战的洪流中默默开辟着另一个无声却关键的 “战场”。

黄汲清的工作照

李四光铜像 均为资料图

由经济部采金局编印的《川康专号》和李春昱编写的《四川的煤矿问题》 地调局全国地质资料馆供图

一纸宣言 乱世中地质人的精神坐标

1937年冬,《再致地质调查所同人书》于烽火硝烟中传递着炽热的家国信念。时任地质调查所领导者翁文灏在文中掷地有声地阐明立场:“科学真理无分疆域,然掌握真理之人才、承载研究之材料、开展工作之疆域,皆深植于家国土壤。吾辈绝不可借科学之名背弃祖国,值此民族危亡之际,吾辈甘愿倾尽所有,唯以捍卫民族人格、守护国家尊严为己任。”

翁文灏,这位出生于浙江鄞县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并获理学博士学位的学者,自1912年回国后便一心投身中国地质事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地质学家。他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地质同仁的殷切感召,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地质学界在乱世中的前行方向,成为他们坚守的精神坐标。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无数地质青年放弃安稳的生活,毅然走向了艰苦卓绝的资源勘探一线。

泛黄档案 笔尖下的资源防线

那些以毛笔精心书写、已然泛黄的地质历史档案,静静诉说着当年地质工作者的紧迫使命感与赤诚之心。

抗日战争期间,地质学家李四光不辞辛劳,穿越战火,深入鄂西、川东、湘西与桂北的崇山峻岭。在野外考察中,他细致记录下岩石擦痕、冰碛物分布等冰川遗迹,并于烽火间隙系统整理每一笔珍贵数据。最终,他撰写完成《鄂西川东湘西桂北第四纪冰川现象述要》,以扎实的证据有力反驳了国际地质学界“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旧论,不仅为中国地貌演化研究奠定基础,更为这些地区的水文规划、灾害防治以及战时后方的基础建设与农业布局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悄然埋下了影响深远的“科学伏笔”。

黄汲清等地质学家则扛起了“为国家找资源、为抗战编蓝图”的重任。当时,他们既要承担极为繁重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深入西南各省的矿区,徒步丈量煤、铁、铜等战略矿产的分布范围,为后方工厂生产提供资源坐标;又在极度繁忙的工作间隙,牵头启动了中国地质图的系统性编纂工作。为统一编图标准、整合零散的地质数据,团队克服资料短缺、印刷困难等问题,反复研讨修订,最终编写完成《中国地质图编辑计划》。

这份计划不仅确立了中国首张全国性地质图的编绘框架,更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带与矿产富集区的关联规律,为战后全国矿产资源勘探事业奠定了核心技术基础。

更多地质工作者则将研究方向直指抗战急需的资源领域,用专业成果解国家燃眉之急。

著名地质学家李春昱聚焦后方能源保障,深入四川各地煤矿产区,从煤层厚度、煤质成分到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实地勘查与分析。他撰写的《四川的煤矿问题》,不仅清晰呈现了四川煤矿资源的分布现状与开发潜力,更针对当时后方煤矿开采效率低、技术落后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抗战后方工厂、铁路运输及民生用煤的开发规划指明了方向。

除了能源资源,贵金属勘探也成为支援抗战经费的重要一环。全面抗战时期,经济部采金局组织地质技术人员深入川康(四川、西康)地区,对当地金矿资源展开大规模调查。技术团队克服高原缺氧、交通闭塞的困难,走遍金沙江、雅砻江流域的金矿点,详细记录金矿的矿床类型、储量估算与开采工艺,最终编印完成《川康专号》。这份资料不仅系统梳理了川康地区金矿的分布图谱,更为国家规范金矿开采、提高黄金产量提供了关键依据---当时川康地区的黄金产出,通过特定渠道转化为外汇,用于购买抗战急需的武器装备与医疗物资,成为支撑抗敌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份报告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将野外调查的艰辛成果,凝练为极具战时特征的文字:“急就报告”“地质简报”“临时简报”直指矿产核心议题,以最凝练的文字明确标注矿点方位、矿石品质、矿物储量,为资源快速开发提供精准指引,仿佛在与时间赛跑,只为让急需的矿产资源尽快投入生产;“地质专报”“地质矿产消息”“经济研究报告”则系统梳理特定时期的地质矿产信息,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成为战时经济规划的重要依据。

面对日本侵略者长期以来窃取我国资源情报的行径,中国地质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了保密意识。他们在各类地质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上一律标注 “秘密参考材料”字样,以严谨细致的专业态度,牢牢守护国家矿产资源的核心信息,为抗战胜利筑起了一道无形却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生命抉择 山河间的热血铭志

地质人对国家利益的忠诚守护,既沉淀于一字一句的严谨档案,也熔铸进了他们一次次无悔的人生抉择之中。

地质学科奠基人章鸿钊困居北平,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宁可变卖珍藏的典籍维持生计,也绝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用行动诠释着文人的风骨;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深知国防建设刻不容缓,毅然投身其中,在率队深入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不幸遭遇意外殉职,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为国家寻找资源的路上;李学清在甘肃玉门油田勘探时,因恶劣风沙天气引发疾病且医疗条件有限不幸病逝,王恒升在云南个旧锡矿调查中因矿洞坍塌受伤、后续感染并发症离世,二人留下的勘探记录为我国油气、有色金属资源研究奠定了基础;1942年,青年地质学家陈秉范、刘祖彝在四川攀西地区调查铁矿时,遭遇武装袭击,为保护地质标本与调查手稿奋力抵抗,最终壮烈牺牲……这些前辈虽未持枪冲锋于战场,却以科学之坚守、报国之赤诚,奔走于山川大地之间,在看不见硝烟的一线撑起护卫家国的“地质盾牌”。他们的身影,至今仍深深镌刻在民族精神的图谱之中,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国家现对吾辈地质学者之需求甚殷”“既未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则当以本职之力践行匹夫有责之义”,这些质朴之言,虽无华丽的辞藻,却道出了无数地质青年的心声。他们以风骨为墨、改坚守为纸、化生命为笔,在山河破碎的年代,写下了地质青年对“青春何为”最赤诚的答案。

他们或许没有像前线将士那样立下赫赫战功,但正是他们在山野间的默默探寻,守护了国家的资源命脉,为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埋下了关乎生存与希望的伏笔。

传承薪火 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地质科学的传承,从来不只是冰冷知识的传递,而是一种带着“回望来时路”的敬畏,与“承接先辈志”的自觉。这其中,更有“传帮带后辈”的深厚传统。“数典不忘祖”,既是对历史的深切尊重,也是对先辈精神的生动延续。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我们回望烽火岁月中地质先辈们作出的青春抉择与使命担当,“地质报国”的精神穿越时空,愈发清晰而滚烫。它向今天的青年一代发出深沉追问,也为“青春何以闪光”写下了更具重量的答案:青春真正的价值,始终与时代使命同频,与家国需要共振。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当代地质青年自当接过先辈的精神火炬,以昂扬斗志攻克技术难关,用务实作风扎根野外一线,凭过硬本领破解资源困局,勇担时代重任,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用找矿突破的捷报,告慰烽火中坚守的先辈;以守护山河的实际业绩,回答“青春何为”的时代之问。

这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也是对地质先辈精神最真切的传承,更是新时代地质青年以行动写就的、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答卷”。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