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火车卧铺下铺打伞遮隐私”的帖子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因该名女子躺在下铺休息时,对面过道坐着其他乘客,略显尴尬,最终选择用打伞的方式进行遮挡,构建起自己的个人空间边界。
此帖一经发出,网友热议纷纷:有人认为公共交通本是公开场所,就该放弃部分隐私,打伞遮挡很矫情,大可不必;有人认为打伞行为存在安全隐患,也为其他旅客带来不好的乘车体验,不提倡;有人建议铁路部门设置男女车厢;也有网友建议设置床帘,创造独立的个人隐蔽空间……
笔者认为,铁路交通本是满足普通大众出行需求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给旅客提供便利快捷、舒适惬意的乘车环境是铁路服务的追求目标。火车车厢既具备公共空间人员密集、流动性强的开放性,又兼顾乘客休息、处理私人事务“临时住所”的私密性需求,卧铺“敞放式”床位将下铺乘客个人作息与随身物品完全暴露在过道行人与对面床位乘客的视线中,没有隐私边界,缺乏安全感。因此,乘客身处此开放式环境中,希望得到隐私保护也是一种客观真实的需求。
社会文明在进步发展,高铁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时速的提升、设施的升级,更在于对乘客“隐私需求”的关注。平衡公共空间“安全”与“隐私”,在“维护集体权益和尊重个体隐私安全”中获得双赢,让大众在享受铁路交通的快捷便利时也能得到出行隐私安全的舒适体验,这是新时代提升个人隐私保护给公共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
高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公共空间设计既要考虑硬件设施的使用效率,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在“效率优先”兼顾普惠属性的导向下,应该把乘客隐私安全需求放在设计中优先考量,硬件改造秉持“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的公共设计原则。
比如:硬座加装可自主调节挡板角度的“可调节防窥挡板”,有效阻挡邻座视线,避免有意无意的窥视;卧铺设置滑动式布帘设备,拉上后可遮挡外界视线,既不妨碍中、上铺的行动,又不影响应急疏散,在安全前提下保障乘客隐私边界的需求;软卧包间门帘升级为“隔音帘”,降低声音传播,并配备“隐私提醒灯”……
在公共出行中守护个体尊严并非矫情,而是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唯有在设计与服务中注入人文关怀,才能实现公共交通效率与隐私保护的双赢,让旅途生活真正成为一段舒适安全、体面尊严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