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林正在制作中药月饼
校内中药月饼售卖点 受访单位供图
秋雨微凉,9月11日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园却弥漫着别样的温暖气息。
饮食服务中心的烘焙坊内,高级面点师钟林正娴熟地将黄褐色的黄精五仁馅料包进面皮。“皮馅二八分,我们的岐黄贵细月饼真正做到了皮薄馅多。”他边说边用模具压出精致的印花,一个个饱满的月饼在托盘中整齐排列。
这些看似寻常的月饼, 内里却别有洞天---融入了燕窝、阿胶、人参等贵细药材,是名副其实的中药月饼。
药香融入饼香:中药月饼的诞生
转过走廊,便是中药月饼的“研发中心”。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沈涛教授领衔的药食同源研究团队,数年如一日地探索“让中医走进百姓生活”的可能。
操作台上,石斛、黄精、玉竹、百合、茯苓等二十余种药食同源材料有序摆放,空气中弥漫着药香与甜香交织的独特气息。
“这些都不是普通中药材,而是国家卫健委认定的药食同源材料。”研发团队成员、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博士后赵美拿起刚出炉的石斛莲蓉蛋黄月饼介绍道,“比如石斛滋阴清热,黄精补脾益气,茯苓健脾宁心,都是针对秋季气候特点精选的。”
记者看到,研发团队根据中医“秋季养生应温润为要、滋阴防燥”的理论,匠心研制出8款各具特色的月饼,从燕窝冬翅莲蓉到茯苓姜汁椰蓉,每一款都对应着不同的养生功效。
时近正午,食堂渐渐热闹起来。后勤基建处饮食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唐倩热情地切分了石斛莲蓉蛋黄、燕窝冬翅莲蓉、茯苓姜汁椰蓉三款月饼。记者随机邀请刚入学的中医内科研究生叶静品尝。“吃起来和普通月饼差别不大,但回味中多了一层淡淡的清香。”叶静惊喜地发现,中药月饼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带有中药材的苦涩味。
这种恰到好处的口感平衡,背后是研发团队长达数月的精心调试。赵美透露,团队从疫情期间发放防疫汤获得启发:“既然师生能接受中药汤剂,为什么不能开发更可口的药食同源产品呢?”
从校内走向市场:3 万个月饼供不应求
食堂门口,“至无方国粹茶饮”门店前悄然排起长队。这里售卖的是沈涛教授团队研制的“养生奶茶”,每杯8元至12元,日销1000余杯。而不远处的烘焙坊前,同样人头攒动。
唐倩正忙着指挥补货。“2021年我们第一次推出中药月饼时,只敢做少量散装试水,没想到现在每年产3万个月饼都还供不应求。”她告诉记者,最初仅在校内试水销售,后来许多校外人士纷纷托学生“代购”,促使学校在2023年正式面向社会销售。
销售数据显示,这款单价11元的散装月饼和98元、198元两档的礼盒装月饼,每次上架都会迅速售罄。购买者中除了教职工和学生,更多的是周边社区居民和毕业校友。“有人一次性购买10盒,说要寄给外省的亲人和朋友。”唐倩说,由于需求太大,校内烘焙坊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只能委托校外厂商代工,“但我们严格把控配方和工艺,确保每块月饼都符合药食同源标准。”
在校园随机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学生购买月饼不仅为了品尝,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送给家人时,会特别介绍里面的中药材成分,感觉是在传播中医药文化。”叶静的话道出了许多购买者的心声。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月饼的定价明显低于市场同类产品,赵美强调:“除了中药奶茶和中药月饼,我们还推出了中药粽子等产品,我们的初衷不是盈利,而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
破圈与认同:中药月饼的文化旅程
9月19日,第25届四川中秋食品博览会暨月饼文化节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展会上近200家企业、2000余种特色产品齐聚一堂,为市民打造了一场中秋消费盛宴。然而记者在展会现场发现,尽管中药月饼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取得显著成功,但在整个四川省中药食品市场中仍属小众产品。
“‘中药月饼’是很好的创新,但要想规模化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赵美指出,这类产品需要平衡口味与功效、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目前消费者更多是出于新奇感购买,要形成持续消费习惯,还需要更深入的市场培育。”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3月,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贸易会首次特别设置“中医药食同源展示馆”,在全省遴选出40余家企业,200余款创新产品,涵盖中药糕点、鲜药冻干休闲食品、草本功能饮品、中药养生酒等细分品类,探索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创新路径,展示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活力。这为中药月饼等产品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放眼四川月饼市场,创新与传统正在碰撞出新的火花。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完美融合,不仅是中药月饼面临的课题,更是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文化认同的增强,这类融合养生与传统的美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让中秋的味道既承载文化,又焕发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