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四川展区内,一堂特殊的“公开课”正在开讲。四川科伦药业展位前自发围拢了20多名重庆医科大学的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看向讲解人---四川工匠、四川省劳动模范朱仲强。没有讲台,没有幻灯片,展品台就是课桌,而他带来的创新成果“多室输液袋”,成了最生动的教具。
“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个‘摔不破’的袋子。”朱仲强将输液袋高高举起又摔下,袋子弹跳几下,完好无损。他邀请一位同学将袋子卷曲,内部不同腔室的液体瞬间混合。
“这就是我们攻克技术难关研发的多室输液袋。它不仅能确保用药安全,更重要的是,我们让它从过去完全依赖进口、每袋1200多元的价格,降到了现在80多元。”朱仲强语气中带着自豪。
“为每位患者直接节省超过1000元!”这项成果带来的切实利好,在学生们心中瞬间激起涟漪,“朱老师,这太了不起了,您和团队的创新攻关,为患者谋取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人群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女生情不自禁地出声感叹。
这位女生是重庆医科大学大三的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她把握住机会,向这位医药领域的优秀前辈,问出了同龄人面临的共同困惑,真诚吐露出关于学业和就业的焦虑、对于前路的迷茫。
朱仲强笑着跟大家讲述:“大家可能想不到,22年前,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专生,最开始是从流水线操作工做起。”听到这里,现场一片哗然。面对同学们的惊讶,朱仲强将自己多年的经历感悟毫无保留地分享,其中谈到了如何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继完成上海交大和浙大的课程,如何一步步克服内向性格,练成流畅的当众表达等。
他指着展板上“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图片说:“创新不是凭空而来,它源于对日常工作的不断追问,源于不甘于‘差不多’的那股劲头。你们现在积累的每一分知识,未来都可能转化为减轻病人痛苦的实际方案。不要焦虑,脚踏实地,时间会给出答案。工匠精神,讲究的就是这股韧劲儿和钻劲儿。”
工匠“老师”的“答疑”,给学生们注入了前行的力量。“本以为工匠精神遥不可及,今天却从朱老师的故事里看到了具象的写照。我们应该像朱老师当年一样沉下心来积累知识,我们的事业就会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在场的学生纷纷表示。
这堂临时起意的“课堂”,不在教室,却让知识的流动更加鲜活。工匠精神的传承,像一颗种子埋进了未来医者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