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资源集团展位 受访单位供图
“好沉!”9月24日,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四川展馆,四川资源集团展位前围满了参观者,大家争先感受真实的“金条”重量,现场传来阵阵惊呼。
这次大会上,四川资源集团展位成了大家口耳相传的热门打卡点之一。和可爱的吉祥物人偶“地球小匠”合影、亲手感受“银锭”和“金条”,抽取装有不同矿石的“矿世奇缘”盲盒……打卡“三件套”,让自然资源知识科普变得生动有趣,也让展位的人气持续高涨。
“第一次摸到真正的金矿,好神奇!”西南大学学生张娟小心翼翼地抚摸矿石,迫不及待地和同行同学分享心中的激动。金光点点的矿石在指尖残留的质感,让“金矿”从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直观可感的现实。
“这些矿石在哪里找到的?”“金矿是怎么挖出来的?”……面对参观者一连串的好奇提问,展区讲解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金辉逐一解答。
“西部山区地形陡峭、交通不便,过去勘探全靠人力跋山涉水。”从事物探工作十余载,扎根野外勘探一线,刘金辉对此感受深刻。带着这份实践积累,他长期致力于勘探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如今,其团队研发的技术方案已落地见效。呈现在展位上的空天地井综合勘查智能探测系统,就是由他所牵头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具有代表性的攻深找盲利器。
“这台搭建‘电磁眼’的无人机,可以实现远程勘探、安全作业,以前人员难以抵达的危险或复杂区域,现在都能依靠它来完成任务,让勘探效率提升了3倍、成本节省了30%。”刘金辉指着眼前的展品介绍道。而勘探技术的突破不仅在于“上天”,更能“入地”。空天地井综合勘查智能探测系统对大地的深度“CT扫描”已达到600米深度,正在油气钻井地下暗河、岩溶陷阱提前预警、“甜点区”精准锁定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让钻井事故率大幅下降。
当讲解人道出矿产资源背后的攻关故事,讲述勘探工作者如何在崇山峻岭间跋涉、在实验室里反复研究,不断突破核心勘探技术壁垒的历程时,大家眼中的兴奋渐渐被郑重取代。透过此时展区里矿石展示的“热闹”,他们感知到勘探人员数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的坚守。
“我们非常珍惜、重视这次的参展机会,在展位设计上,一方面通过科普互动让‘矿藏’不再遥远,唤醒大家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增强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另一方面也通过硬核成果的亮相,展示探索地底、‘慧眼’识矿的科技力量。”四川资源集团展区负责人、工会副主席张涛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除参展外,大会期间,四川资源集团还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职工代表团,成员涵盖公司工会工作人员、技术能手、劳模先进及创新工作室牵头人。他们现场参与了川渝两地工匠合作论坛,并参观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区。“希望利用好工会搭建的这一宝贵平台,让职工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学习先进经验,促进行业间交流、了解,为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张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