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水润处 再现4500年前天府田园画卷巷陌深处的家风回响50年前“丈量山河”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7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10

50年前“丈量山河”

黄兴敏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世纪70年代,石棉县筹建红旗堰,大冲河沿岸总能看见测绘工人的身影---他们正为堰渠丈量山河、记录数据。

那时没有精密仪器,全靠手测眼看。工具是磨亮的钢卷尺、粗麻绳、掉漆的水准仪,还有记数据的笔记本。每次进山,天不亮便沿河谷徒步,揣着干粮出发。河石湿滑便互相搀扶,灌丛挡路就挥刀劈开;雨天怕仪器受潮,卷尺和本子裹在塑料布里紧揣怀里。

测水位时,有人踩河礁喊读数,对岸人趴在地上记;量地形时,几人拉着卷尺在陡坡挪,“再左点”“绷紧喽”的吆喝在河谷荡开。为一个准确数据,同段河岸能跑三四趟;汛期水急,就蹲守岸边等水缓再测。没人喊累,大家都清楚数据准了,堰渠线路才稳,将来水才能顺利流进农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浸着汗渍、带着雨痕,是给红旗堰的“第一份答卷”。

如今,这条“人工天河”已通水几十年,横跨丰乐、美罗、宰羊三个乡镇,全长约33公里,灌溉1.66万亩良田,解决了1.5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