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与政治基石,其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定位与使命正经历深刻变革。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西方某些势力通过系统性认知手段推行“思想殖民”的背景下,舆论干扰、价值认同消解与文化自信侵蚀已成为现实挑战,深刻影响国家的社会稳定与发展方向。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有企业必须加快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战略升级,系统提升数据素养、叙事能力和风险研判等新型能力,从而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坚决捍卫精神主权与价值定力,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组织基础。
一、新时代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涵
步入新时代,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方位与维度已然刷新。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传下达与活动组织,更是一项关乎企业精神命脉、文化认同与发展方向的战略性“人心工程”。
根本在于坚守政治属性。这是工作的“根”与“魂”。首要任务是确保国有企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方针路线,使之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关键在于筑牢认知安全屏障。面对外部势力愈发隐蔽的认知渗透与舆论攻击,政工工作肩负着维护企业乃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哨责任。必须构建起坚实的认知防御体系,有效识别、抵御“思想殖民”风险,为国企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重点在于锻造内生文化自信。思想政治工作应成为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纽带,并将其深深植入企业历史与行业精神之中,培育富有凝聚力、感染力与免疫力的企业文化,从而激发员工源自内心的归属感与奋斗激情。
基础在于提升治理效能。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引导、人文关怀与矛盾化解,能够有效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增进各层级的理解互信,优化内部生态,为国企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软性支撑与稳定环境。
因此,新时代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实质上是一项关乎国家战略全局和企业长远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精神面貌、竞争韧性与政治定力。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当下,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机遇与挑战交织,主要体现为四大深刻变化。
一是传播生态之变,传统模式遭遇瓶颈。互联网与移动社交的深度普及,彻底重构了信息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即时化、圈层化的鲜明特征。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使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陡增。以往集中宣教的方式,在汹涌而至的信息洪流面前,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覆盖效果与影响力大打折扣。
二是队伍结构之变,价值需求日趋多元。随着“90后”“00后”成为职场主力,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权利意识与自我实现愿望强烈,习惯于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并形成独立判断。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以更强的针对性、亲和力与创新性实现入脑入心。
三是外部环境之变,意识形态博弈加剧。国际竞争中,意识形态因素日益凸显。一些境外势力利用其话语权优势,有组织地诋毁国企形象、歪曲中国道路。国企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面临常规风险,更直接置身于复杂的国际舆论场,维护自身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挑战与意识形态风险空前增大。
四是工作模式之变,转型滞后亟待突破。部分企业仍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两张皮”的现象,价值创造感不强。方式方法上,对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不足,政工队伍在战略研判、数据素养、现代传播等方面的能力短板,制约了工作效能的提升。
这些深刻变化,既是压力也是契机。它们倒逼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破路径依赖,以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将挑战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力。
三、战略升级的路径与核心举措
面对新内涵与新形势,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自我革新精神,推进系统性、整体性战略升级。
1.推动从“管理控制”向“价值引领与赋能”转型
构建“大政工”格局,突破政工工作仅是单一部门职责的局限,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协同发力、各部门联动配合、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入企业治理、战略规划、生产经营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环节,实现同频共振。
树立“用户导向”理念,将员工作为政工工作的中心,深入把握不同群体特别是青年员工的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提供精准、差异化的内容与服务,提升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坚持“攻防结合”策略,在筑牢思想防线的同时,更主动设置议题、传播正能量、塑造良好形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引领,善讲国企故事、传递国企价值,掌握话语主动权。
2.构建精准化、互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模式
以数据赋能,实现精准研判。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企业舆情监测与思想动态分析平台,实时捕捉员工关切与舆论热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提前干预、精准引导。
以内容创新,提升表达感染力。推动政工内容提质升级,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鲜活故事,将理论表述转化为群众语言。积极运用短视频、VR/AR等新媒体形式,打造一批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产品,增强吸引力与传播力。
以平台融合,构筑立体传播矩阵。整合企业内部网站、报刊、广播和外部微信、微博等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结合、内外部贯通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信息的多渠道、互动式传递,形成传播合力。
以场景嵌入,实现润物无声。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业务培训、团队建设、创新攻关、文体活动、员工关怀等具体场景,使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中落地。
3.打造复合型、专业化的政工骨干队伍
提升政治引领能力,引导政工人员深化理论修养,增强政治敏锐度和鉴别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与国家战略,确保工作方向正确。
增强现代传播能力,掌握新媒体运营、内容策划、叙事传播、危机公关等技能,培养一批懂传播、会讲故事、善用媒介的专家。
培育数据应用能力,学习运用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树立数据思维,借助数据洞察规律、评估成效、优化策略。
拓展跨界协同能力,提升沟通协调与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有效联动内部部门与外部机构(如媒体、智库、高校),共同推进“大政工”格局落实。
锻造国际沟通能力,对涉及国际业务的企业,政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与跨文化沟通素养,助力企业开展国际传播,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4.构建科学高效、持续优化的长效工作机制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优化评价标准,不仅关注过程与形式,更注重实效与口碑,特别是对企业凝聚力、员工满意度、品牌形象等方面的贡献,引导工作向质量和效果转变。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对政工工作创新的支持,保障经费与资源投入,建立与业绩紧密挂钩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
建立学习迭代机制,定期组织政工人员培训交流,学习前沿理论、优秀案例与先进技术,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形成不断进步的组织氛围。
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风险研判、预警和处置机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使命需要新担当。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升级,既是一场深刻的系统变革,也是一次关键的自我超越。唯有站在“人心工程”的战略高度,坚持守正创新,勇于打破惯性思维,在理念、方法、能力与机制上全面进取,才能让这项工作真正焕发时代光彩,成为国有企业抵御风险、凝聚合力、永葆活力的不竭引擎,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为坚实的“国企力量”与“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