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四川经济“成绩单”发布嫦娥六号月壤中发现陨石残留物 有助解释月球水来源四川两地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中小学春秋假2025年汛期 四川打了一场漂亮的防汛减灾硬仗奋战四季度 力争全年红跑圈圈 “上才艺”赛场上的她们 闪耀着智慧与光芒35支代表队集结 角逐网球比赛奖牌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84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22

2025年汛期 四川打了一场漂亮的防汛减灾硬仗

实习记者张海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监测大竹河水文站水流量  省水利厅供图


10月21日,四川气象服务中心发布天气趋势信息,10月21日至22日,四川盆地大部阴天有阵雨或小雨。每年5月至9月是四川省的汛期,尽管汛期已经结束,但降雨依然“在线”。

回顾汛期的最后一月,四川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处于“三警齐发”的状态,防汛压力极大。不只9月份,今年汛期,四川迎来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也先后9次启动四级防汛应急响应。

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四川顶住了压力,今年汛期全省实现洪涝灾害零伤亡,打了一场漂亮的防汛减灾硬仗。这项成绩的取得,背后既有全省防汛人在一线的持续坚守,也有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机制的投用,这些新的“战备”和“战法”,给四川的防汛减灾增加了实力,也增添了底气。

新设备:科技应用增强防汛硬实力

9月30日,雅安市荥经县水利局防汛值班室,液晶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县范围内的降雨量。“这些数据来自严道街道虎岗的一部水利测雨雷达,它可对半径45千米范围内、地面以上2千米垂直高度大气内的液态水数据进行监测,成为全县防汛决策的重要依据。”荥经县水利局副局长姜红松介绍。

据了解,气象卫星和水利测雨雷达构成了雨水情监测预报的第一道防线,雨量站网、水文站网分别是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它们共同实现对云中雨、落地雨、河道径流的雨水情实时监测和预报预警。

四川作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任务最重的省份,全省183个县(市、区)中,175个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特别是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高山峡谷众多,交通、通讯不便,难以布设常规雨量站。

为补齐上述区域山洪灾害监测预报的短板,四川水利系统今年将在全省范围内建成73部水利测雨雷达,作为应对山洪灾害、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全省首批38部水利测雨雷达已于7月31日全部建成投用,第二批也已部分投用,目前已安装60余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10月底前73部水利测雨雷达将全部建成投用。

与此同时,全国首批可无人机部署的雨量站---“雨神-1号”也于8月份在雅安市宝兴县、芦山县以及甘孜州康定市等地启用。此外,四川今年还在成都水文中心、遂宁水文中心的部分基层水文站点,陆续上新了一些北斗高精水文设备和声学在线测流技术,助力守牢水雨情监测预报的第三道防线。

“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陆续投用,让防汛人长出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增强了我们应对灾害的硬实力,让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更精准。”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机制:机制创新提升减灾软实力

今年,四川的防汛值班并没有随着汛期的结束而终止,而是考虑到降雨情况,一直延续到10月17日。最后几天的汛期值班,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指挥大厅里一直是人头攒动,大家紧盯着岷江上游来水和灌区降雨数据。

“岷江上游来水是灌区的主要水源,同时,上游的紫坪铺水库也是一个巨型的‘洪水调节器’,对下游灌区防汛减灾意义重大。”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水管理处负责人刘强回想起今年的几次强降雨过程,至今印象深刻,“特别是今年7月2日至4日,全省遭遇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岷江流域防汛压力剧增。”

据了解,预判到7月初的强降雨天气过程,该中心通过“都江堰-紫坪铺一体化调度机制”,提前对接紫坪铺水库调度中心,共同研判会商汛期,在6月底提前拉低紫坪铺水库水位,预留出了2.2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经过这一番操作,当这一轮强降雨趋于结束时,紫坪铺水库累计拦蓄洪水1.6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岷江干流洪水水位2至3米;同时,该中心通过调节重点节制闸门,减少进入成都主城区的洪水,进一步降低锦江水位1至2米。

“这得益于‘都江堰-紫坪铺一体化调度机制’,通过上下游联动,拦蓄岷江上游洪水、降低锦江河道水位,避免雨洪同步,极大减轻了成都的防洪压力。”成都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曾科表示。

新实践:探索适合本地的避险方式方法

杜绝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除了抵御住江河洪水,转移避险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这两公里沟道我负责,每天至少要跑一圈。”每年汛期,雅安市汉源县安乐镇安乐村党支部书记马凤倡都要骑着摩托车,顺着白岩河巡查隐患,“主要看看沟道有没有淤堵和其他隐患,桥梁涵洞尤其要看仔细。”

今年汛期开始后,马凤倡多了一个身份---村级沟长。和他一起上任的,还有其他5位村级沟长、8位乡(镇)级沟长、1位县级沟长以及11位点长,他们共同守护着白岩河流域。

今年,四川省在雅安市、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多个地区,启动了沟长制试点项目。该项目不仅注重动态梳理“沟长+点长”的责任体系运行情况,还致力于逐沟完善“一图、一表、一预案、一演练、一‘安全屋’”的防御措施,以此全面提升应对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能力。

雅安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胡杨武介绍:“沟长作为总负责人,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解决‘自扫门前雪’难题,实现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做到每条沟、每个点都有人管、管到底、管得住。”

群众从家里转移出来,又将如何安置呢?在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曹古村,去年新建的山洪、地质灾害临时避险安置点,成了村里人在汛期转移避险的“安全屋”。所谓“安全屋”,是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创新设立的“3人1屋”临灾处置指挥机制,即转移避险“指挥官”、避险过程“监督员”、安置管理“责任人”以及安置过渡“安全屋”。

2024年初以来,冕宁县新建和改造提升106个避险过渡“安全屋”,为全县受山洪、地灾威胁的6900余户2.9万余名群众提供临时避险之所,确保民众安全转移、安心避险。

“我们不仅要安排好群众在‘安全屋’的生活,还要给每一名转移避险的群众发放相关生活补助,这些资金由各地财政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发放,让老百姓愿意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四川省水利厅防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上述机制,近年来,四川还结合本省实际,不断实践,探索设立了“大水调”、山洪灾害防御“30123”叫应机制等防汛减灾的新实践,通过各地试点和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上述防汛减灾实践的不断创新和落地落实,各地找到了适合本地实际的防汛减灾新方式、新方法,防汛减灾的软实力也在逐步提升,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好方法也将逐步在全省推广实施。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