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在胸前别一支钢笔,甚至用钢笔写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但在很多年前,胸前别支钢笔,可还是一种时髦呢。
那时,男士们流行穿中山装,衣服大多在缝纫店定做。普通人做衣服时,会特意叮嘱裁缝在左胸口袋上留一个插钢笔的位置。若是文化高些或家境宽裕的男士,还会要求右边也留一个,这样一来,胸前就能同时别上两支钢笔了。
别钢笔的讲究,直接反映了文化高低:小学文化别一支,初中别两支,高中别三支---那时乡下还见不到大学生。也就是说,胸前的钢笔就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志。
但也有例外。县城外城郊村的牛娃子,父亲是木匠,家境宽裕。他明明小学都没毕业,却总在衣服两边各别两支,一共四支笔。村里人请他写家信、借条或补助申请,他一般都推三阻四,说“忙得很”。除非人家特地请他吃顿饭、喝杯酒,他才不好推脱。可他写的东西错字连篇,给人家惹了不少麻烦。
记得有一次,刚结婚的朱女子想给在煤矿工作的丈夫写封信,还特地买了半斤烧酒和三两卤猪耳朵送给牛娃子。朱女子当面口述,大概意思是:现在是农闲,家里没事,想去矿上“耍”一阵子,让丈夫尽快回信。新婚妻子遇上农闲,这心情本不难理解,可牛娃子偏偏把关键字“耍”写成了“要”,信就成了“想来矿山要一阵子”。结果女人在家心急如火地等回信,男人却以为她只是“打算”来,并没急着回信。为这事,小两口互相埋怨了好久,后来弄清真相,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一位知情人说,牛娃子他爹是木匠,买得起笔,别那么多笔就是想找漂亮姑娘---那时候相亲,女方很在意男方别钢笔的地方,笔别得多,姑娘就愿意多看几眼,成功率自然也高些。其实,牛娃子那些笔大多没墨水。村里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钢笔别一排,求字写不来;喊他写个字,墨水又不来。”
别钢笔时间最长的要数男教师,他们几乎天天都在上衣口袋别着两支笔:一支灌蓝墨水, 一支灌红墨水---红笔专门用来批改作业。上自习课时,同学们做练习,老师就在教室里用红笔当场进行批改。
而女教师大多习惯把钢笔放在衣服口袋里。不过,也有一些刚从师范毕业、个性十足的青年女老师会穿中山装,在左胸口袋别上一支钢笔。不得不说,青年女老师穿起中山装,不仅方便别钢笔,还显得格外潇洒利落。
钢笔的用处还有很多,在青年男女相亲时就很有讲究。第一次见面,如果男青年有文化,必定会穿上中山装,并别上一到两支钢笔;即便文化不高,也会想办法穿上中山装,别上一支笔。女方除了看男方的长相,同样会留意他胸前是否别了钢笔,以及别了几支。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钢笔渐渐被使用方便的一次性签字笔取代。人们既然不再常用钢笔,胸前别笔这个习惯,自然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