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书信邂逅现代云端,当朴实话语对话匠心精神,一场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温情上演。
今年5月至10月,由四川省总工会融媒体中心、四川工人日报社联合全国多地工会媒体共同发起的“见字如晤·致匠心---我给劳模工匠写封信”主题活动,以笔墨为舟,以网络为桥,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尺素往来间焕发时代光彩。
“云”笺传情 声动四方
这场以书信为媒、云端为翼的精神对话,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一盘棋”优势和“大宣传”格局作用,成功联动北京、广东、湖北、陕西等多个省份工会媒体,共同搭建起青年群体、一线职工与劳模工匠之间的通信“云平台”。
活动自5月启动以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烈反响。短短数月间,共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的真挚来信500余封,促成近50位在不同行业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劳模工匠提笔回信。依托省总融媒体矩阵,活动推出图文、短视频、创意海报等融媒体产品120余件,评选出“匠心传承使者”47人、“优秀组织奖”单位18家、“优秀指导教师/班组长”19人,全网相关传播量突破千万次。
这场精神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今年7月的全国工会融媒宣传技能大赛中得到印证:以此活动为蓝本参赛的四川代表队,一举夺得3个单项第一名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四川省总工会荣获优秀组织奖。
尺素生辉 匠心共鸣
这场云端对话不仅收获了数据热度,更涌现出无数动人故事。
“唐氏川剧变脸女孩”殷秋华通过书信向“千手观音”邰丽华倾诉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坚持与梦想;遂宁顺南街小学新任校长姜波致信“燃灯校长”张桂梅,立志成为“下一个提灯人”;德阳小学生杨佳蕾向“大国工匠”叶林伟倾诉制作“超酷模型”的梦想……
这些满载期盼的信件,跨越千山万水,送到了劳模工匠们的案头,换来了他们倾注心血的真挚回响。
“大国工匠”艾爱国在给成都市青羊区学生刘艺萌的回信中,娓娓道来他在焊花闪烁间的数十年坚守,将“精益求精”的种子深植少年心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贺彪鼓励成都中学生陈煜涵要勇往直前,立志成为国家栋梁;全国劳模白芝勇则对德阳交通学院大一学生邹畅谆谆教诲,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尤为可贵的是,这场“笔友”间的神交,更延伸出许多温暖的“奔现”场景。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德芝在收到12岁学生周吴子斐充满好奇的来信后,特意为她安排了一堂生动的蜀绣体验课,让指尖技艺在面对面传授中得以延续;达州的全国先进工作者杨燕,针对会理市科技特派员陈宏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书信往来进行了详尽的“云端会诊”与解答;乐山的陶瓷技术员任志强向全国劳模唐奇请教生产技术难题,同样得到了耐心细致的专业回复,实现了“问道于匠”“问技于匠”的初衷,打破了“纸上对话”的局限,构建起“精神传递---实践落地”的良性闭环。
与此同时,这场以书信为媒的对话还走进了校园课堂,让劳模精神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生根发芽。在成都崇州市明湖中学校,四川省劳动模范唐建用原创歌曲《快递英雄》和真诚分享,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特殊的 “开学第一课”。当唐建将亲笔回信交到学生胡诗佳手中时,“泥土里埋着种子,汗水中藏着希望”的寄语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这场特殊课堂的感人场景,正是活动从线上延伸至线下、从书信交流拓展至面对面传承的生动例证。
融媒破界 匠心永续
记者了解到,本次“见字如晤·致匠心”活动,不仅是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更在形式、内容与机制上实现了多维创新,为新时代弘扬“三个精神”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新路径。
在形式创新上,活动以传统书信这一极具仪式感与深情的载体,融合数字融媒技术搭建的“云平台”,既保留了笔墨间的温度与郑重,又借助科技翅膀实现了传播的广度与效率,极大地增强了参与者的代入感与互动性。
在内容创新上,活动并未止步于情感共鸣与精神激励,而是自然而然地延伸至具体的技术交流、经验传授与学思践悟,实现了从“信有所感”到“信有所应”、从“信有所悟”到“信有所为”的深化与升华。
在机制创新上,本次活动成功构建了“四川主导+多省参与”的跨区域联动机制、“云平台通信+现实互动”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以及基于省总融媒矩阵,中央、省级主流媒体积极参与的全媒体联动机制。广泛吸引中工网、人民网、中新网以及华西都市报、川观新闻、封面新闻、四川新闻网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参与报道,形成了覆盖广泛、影响深远的宣传合力,有效引发了跨区域、跨行业、跨代际的深层精神共鸣。
笔墨书写传奇,匠心薪火相传。据悉,活动主办方将编撰《“见字如晤·致匠心”优秀书信集》,将这些流淌于笔尖的敬意、梦想、坚守与智慧集结成册,使其成为面向广大职工和青少年的生动教材。未来还将持续拓展“精神引领+实践赋能”的工会宣传新路径,让“三个精神”在笔墨间流淌,在云端传递,在实践中扎根,为强国建设注入磅礴的工人阶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