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芬兰总统斯图布就中芬建交75周年互致贺电尺素载匠心 笔墨传薪火“云”中谁寄锦书来八百余人集结眉山 各队已摩拳擦掌五岁萌娃在省首届职运会篮球比赛上秀球技“比赛的意义从不止于胜负”网络安全法、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完成修改四川首次发布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90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29

“云”中谁寄锦书来

乐章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当成都小学生在信纸上一笔一画写下对“钢铁裁缝”艾爱国的敬仰,当南充唐氏女孩用稚嫩笔触向“千手观音”邰丽华倾诉艺术梦想,当遂宁新任校长姜波致信“燃灯校长”张桂梅表“提灯育人”之志---这些穿越时空的鸿雁传书,正如蜀锦织造中纵横交织的经纬线,在数字时代织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当代画卷。

2025年5月至10月,四川省总工会融媒体中心、四川工人日报社联合全国多地工会媒体搭建“云平台”,发起“见字如晤·致匠心---我给劳模工匠写封信”主题活动。这场以书信为媒、云端为翼的精神对话,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致敬匠心、传承“三个精神”的热潮,让千年文脉与时代精神完成了一次动人的碰撞。

蜀锦历经三千年而不衰,靠的正是“寸锦寸金”的极致追求。从汉代“五星出东方”织锦的精密纹样,到现代非遗传承人用电子提花机重现传统纹样,一代代织锦匠人把“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融入每一根丝线。这种精神,与艾爱国40余年攻克400多项焊接难关、郭汉中用40多年唤醒三星堆6000余件文物的执着一脉相承。活动中,500余封来自四川、广东、陕西、湖北等地的书信,成了探寻这份精神基因的载体:德阳二年级学生在信里盼着“像叶林伟一样做超酷模型”,夹江陶瓷技术员写信向广东的唐奇劳模请教生产难题,字里行间满是对“把平凡做到极致”的向往。

在通讯工具消解空间、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这场“云端书信”活动更显深意。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缺口或超3000万,却有超六成应届毕业生优先考虑网红直播等“速成职业”---“流量至上”与“长期专注”的反差,凸显出“三个精神”传承的迫切性。而书信特有的郑重感,恰是对抗浮躁的缓冲:参与者手书时的专注,与工匠打磨技艺的“慢”形成行为共振;邰丽华、白芝勇等20余位劳模工匠的真挚回信,更让“十年磨一剑”的成长密码变得可感可知。艾爱国在信中分享焊接领域的坚守,贺彪鼓励学生“勇担栋梁之责”,白芝勇叮嘱青年“终身学习”,每一封回信都是一堂生动的精神课。

更难得的是,活动打破“纸上对话”的局限,以“书信+线下”延伸实效,构建起“精神传递---实践落地”的闭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德芝收到12岁学生周吴子斐的信后,专门开设蜀绣体验课;全国先进工作者杨燕为会理科技特派员陈宏解答农业园区建设难题;残疾人劳模唐建更是走上中学讲堂,为师生上了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当学生陈浩南说“要像唐建叔叔一样努力生活”,“三个精神”已从信笺走进了现实。

数字化运用为这场精神接力插上了翅膀。“云平台”实现了从“纸笔传情”到“屏端互动”的跨越:参与者实时收发电子书信,融媒体多角度呈现劳模回信,120余件图文、短视频、创意海报在报、网、端、微、号等平台传播。中工网、人民网、中新网、川观新闻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全网阅读量突破1000万+,形成跨地域的精神共鸣网络。

“云”中谁寄锦书来?回眸处,是青少年对楷模的敬仰,是劳模工匠对后辈的期许,更是“三个精神”穿越时空的传承。在这幅精神延续的图景里,藏着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更闪着永恒的价值光芒。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