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川剧文化体验活动在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活动中心举行。在这场由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工会、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承办的活动中,不仅能了解到川剧的历史、艺术特点,还能欣赏到成都市川剧院青年演员带来的表演,甚至可以亲身体验一把川剧的装造,DIY川剧脸谱。一场活动,让在场师生们过足“川剧瘾”。

熊剑为在场师生讲授川剧历史

川剧演员为学生整理戏服

青年川剧演员为师生现场表演川剧

学生制作川剧脸谱画
小青在哪里?
“大家看这张川剧《白蛇传》的剧照,白娘子、许仙、法海都在,还差了谁呢?”国家一级导演、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演员熊剑话音未落,台下师生异口同声道:“小青!”
“小青在这里。”熊剑笑着指向剧照中一个俊朗的男子,“在川剧里,小青原是男儿身。”这个出乎意料的开场,瞬间引起了全场的好奇心。紧接着熊剑向大家讲述了一个迥异于大众认知的《白蛇传》:白蛇修炼成仙后,与佛祖身边的桂枝罗汉相爱,因而触犯天条。桂枝罗汉被贬为凡人许仙,白蛇则被锁在白莲池。
后来,白蛇为爱挣脱锁链下凡追寻,途中遇男儿身的青蛇拦路求亲。比武败于白蛇后,青蛇信守诺言,化为女子小青陪伴白蛇左右……这个融合了神话、爱情与侠义的故事,以其独特的戏剧张力,瞬间抓住了在场年轻学子的心。“原来川剧的故事这么有想象力!这和我以前看的《白蛇传》不一样,川剧的版本更具江湖气,也更具有戏剧张力。”大二学生谢方霖感叹。此时,川剧的世界在同学们眼中是颠覆认知的,是充满奇幻色彩与人性深度的。熊剑介绍:“川剧就是三个字---讲故事。”而讲故事的方式,植根于方言,通过“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虚拟化表演方式,和演员“嘴里有味、眼里有神、身上有韵、表演有戏”的“四功五法”展现在观众面前。
当成都市川剧院的青年演员们现场演绎经典选段时,高腔一起,那种无需乐器伴奏的震撼力,引得现场阵阵掌声,让习惯了电音的年轻耳朵,霎时感受到不一样的韵律之美。“川剧的戏曲表现形式,也体现出当时人们生活的淡定从容。”熊剑介绍。
当“00 后”与川剧零距离
在川剧装造体验区,两位大二学生已然“扮上了”。当华丽的戏服加身,浓重的油彩一笔笔勾勒在脸上,他们才真切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分量。女生沉重的头套里插满了簪子,体验者刘涵菲感叹:“感觉大脑被挤压,太阳穴很痛。很难想象川剧演员们要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高难度的表演。”另一位男生体验者李基坤则说道:“男生的服装造型虽然比女生简单,但也会在脸上涂很重的油彩,需要用菜籽油才能洗掉。”这份短暂的“辛苦”,也让他们对川剧演员的付出与敬业有了直观的感受。
与此同时,手工脸谱制作区的同学则安静而专注。同学们用“五谷种子”粘贴川剧脸谱画,在色彩的勾勒中,与川剧的文化符号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来自河南的大二学生张文峰,爱好传统文化题材小说的写作,他说:“川剧和我的爱好很搭,我想通过了解川剧里更细节的东西,比如一个手势代表什么情绪,一种腔调如何传达情感,来丰富我小说的内容。”对他而言,川剧不再是遥远舞台上的表演,而是可以汲取养分的创作源泉。
这种“容易上手”的沉浸式体验,正是成都理工大学在川剧传播上精心设计的成果。“不能用太专业的东西去面对非专业的学生。”成都理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工作人员解释道,“所以我们从这些传统文化切口入手,让大家快速产生兴趣,完成体验,获取成就感。”这种降低门槛但不降低品质的普及策略,有效地将年轻人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中,完成对川剧艺术从“知晓”到“尊重”的情感升华。
传承川剧在于体面的守护
在火热的活动现场,一个严肃的问题被摆上台面: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川剧究竟该如何生存与发展?是创新改造以迎合,还是坚守原貌待知音?
“节奏慢、四川方言配上韵音很多人听不懂。”现场交流中,有学生表示。熊剑的观点清醒而坚定:“这个没有办法改变,也改变不了。”他犀利地指出,试图无底线地迎合快节奏是徒劳的,“你今天迎合了这个,又有下一个。现在,刷个抖音,转瞬间就发生很多事,戏剧再怎么压缩,也无法相比。”
他认为,川剧传承下去的核心在于“引导”,而非“改造”。他和他的团队数十年来坚持做的,就是“传播”工作---走进高校、社区、厂房、部队,通过“讲演结合”的赏析方式,播撒种子。“我希望我们这样的专业院团能多做一些,让更多人能近距离感受川剧。观众只要有一次契机能走进剧场,都是好的,哪怕观众看后觉得不好都可以,但这个‘走进来’的行为本身,就是有效的。”
说到对川剧的守护,则不得不提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不仅拥有省级“川剧艺术普及基地”,更匠心独运地建设了“川剧艺术传播博物馆”---一个坐落于教学楼里的开放式空间。学生们日常穿行于走廊,便能与川剧的戏服、盔帽、老照片不期而遇。还有线上的川剧艺术传播数字博物馆与公众号,则用更符合年轻人阅读习惯的方式,持续输出着川剧的点点滴滴。
四川省川剧艺术普及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学校的表演专业甚至开设了川剧折子戏课程,学生们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亲身排演两部折子戏并公开演出。”“学生演、学生看、学生听、学生观”,这种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让川剧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扎得更深。
川剧的传承,在于有效地传播。它既需要熊剑这样的艺术家以气节守护艺术的纯粹,也需要像成都理工大学这样的高校,以智慧和耐心,在年轻一代中培育能使其生生不息的土壤。
活动虽落幕,余音却未绝。对于谢方霖、刘涵菲、李基坤、张文峰这些年轻的“00后”而言,川剧已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名词。它是一段颠覆认知的故事,是一声高亢入云的高腔,是头上沉甸甸的痛感与荣耀,也是一幅亲手DIY的脸谱画,而川剧这门有着300年历史的古老艺术,也在这场活动中注入了青春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