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打了三次网约车,发现司机都是听障人士……”据四川在线报道,近日,王女士通过“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反映上述情况时表示,她欣喜于残障人士拓展就业范围的同时,也担忧行车时的司乘安全。
这份担忧,实则是对生命安全的珍视。笔者认为,乘坐听障人士驾驶的网约车,关心司乘安全是应有之义,帮助残障人士积极融入社会、努力实现就业,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温暖呵护。就“无声车手”而言,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加持下,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礼遇和“暖意”,助力他们在就业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从法律法规层面来看,残障人士驾驶机动车乃至网约车早已获得《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力挺。其相关条款明确,残疾人符合条件可以驾驶机动车包括网约车。在政策的指引下,各地积极探索实践,福建省首批由残障人士驾驶的网约车于2024年6月正式发车,截至当年10月,该省已有52名残障人士成功考取网约车从业资格证。四川也随即展开同样的探索,截至2024年底,1.1万名残障人士申领了C5驾驶证。
不仅如此,多地还从细节入手,通过完善辅助设备、优化沟通方式等举措,为“无声车手”扫清障碍。例如,四川相关部门贴心地为7033名“无声车手”在网约车上加装了残疾人操纵辅助装置,协助听障司机在车内张贴指引,主动写明情况并建立文字、手势等沟通渠道,降低乘客与他们的沟通成本。相关部门还明确要求听障司机佩戴合格的助听设备,确保其能感知后方车辆的鸣笛信号。同时,还建立平台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司乘人员受到同等的安全监管与服务支持,既保障了残障人士的就业权益,又确保了行车安全,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无声车手”顺利驰骋,离不开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给出政策、平台提供便利、“无声车手”重视安全、乘客予以理解和支持。只有多方携手、同向发力,才能共同筑牢“无声车手”的安全出行根基。笔者坚信,在未来的路上,“无声车手”驾驶网约车将更加“从从容容、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