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物件中找寻火红年代里的“渡口时光” 跨越山河 守护中老旅游列车“第一棒”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98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07

跨越山河 守护中老旅游列车“第一棒”

记者雷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站台上,罗程(前)和同事默契十足


10月21日清晨,尽管气温较低,但成都南站却是一派热闹的场景。29岁的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西昌机务段的动车司机罗程,早早地来到列车旁,开始发车前的例行检查。在完成准备工作后,罗程熟练地登上从成都开往磨憨的D235次动车组列车驾驶室,开启当天的行程。

带着使命和责任出发

对罗程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出车任务,更是一场跨越国境的接力赛。他是这趟旅程的“第一棒”司机,肩负着将列车安全、准时地交到下一棒司机手中的重任,让它继续驶向中老铁路的“国门站”---磨憨。

这趟动车不仅串联起西昌、昆明等热门旅游城市,更通过与中老铁路的无缝衔接,将客流延伸至老挝。据统计,今年以来,磨憨站出入境旅客中的外籍旅客占比已超过48%,同比增长逾28%,其中大部分来自老挝、泰国和马来西亚。如今,这趟动车已成为一条日益繁忙的国际客运走廊,载着不同国家的旅客驶向远方。

9时09分,随着一声清脆的发车指令,列车缓缓驶离站台,开启12个小时左右的旅程。罗程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双手稳稳地握着操纵杆。作为一名“五星司机”,他曾参与新成昆铁路的联调联试、开通前的运行试验以及首个防洪、春运等运输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温馨服务尽在细节中

随着地势变化,列车平稳加速,窗外的风景逐渐展开。成都平原的稻田、河流,与远处起伏的丘陵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车厢内,“紧急出口”“禁止吸烟”等中老双语标识格外醒目,座椅背后插放着双语安全手册,这些细节都在无声地欢迎着中外旅客。

罗程深知,这些细节不仅是服务的一部分,更是国家形象的体现。“很多外国游客第一次坐这趟车,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友好与专业。”他微笑着说道。

在这趟列车的车厢里,来自成都的陈女士正和孩子一起翻看手机里的旅游攻略。“一直想带着孩子去东南亚国家旅游,现在坐这趟动车可以直达磨憨,出境很快、很方便,就趁着有时间去老挝玩一趟,我和孩子们都很期待!”陈女士言语中充满了兴奋与期待。

列车沿着新成昆铁路飞驰南下,穿过隧道,跨过桥梁,大凉山的山川河流不断向后掠过。每经过一处熟悉的地标,罗程都会在心中默默确认路线与速度,确保万无一失。

12时26分,列车准点抵达西昌西站。这里是罗程的交接站,他需要与下一班司机进行“五同步”交接---列车状态、行车日志、调度命令、设备参数和应急预案,一项项核对清楚,认真填写交接记录,确保各个环节无缝对接。

“以前开货车时就知道,交接班‘交好棒’最重要。”罗程告诉记者,“现在这列车要开往中老铁路,更得把车况交代明白,不能给下一程留下任何隐患。”交接完成后,他站在站台上,目送列车缓缓驶向昆明方向。

铁路连接的友谊与发展

完成交接后这趟列车将继续南下,最终抵达磨憨站。旅客能在那里方便地中转前往老挝琅勃拉邦、万象等城市,而国外的游客也能通过磨憨进入中国,开启他们的旅程。

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开通以来,客货运需求持续旺盛。出入境旅客从初期的约300人次,攀升至最高1300人次,如今每天最多有4列跨境旅客列车往返。特别是在节假日,成都至磨憨动车组的上座率更是持续高位运行。

新成昆铁路与中老铁路的连接,不仅方便了人员往来,也促进了经贸交流。在这条国际大通道上,不仅有满载旅客的列车,还有运送货物的中欧班列。中国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以及东南亚的热带水果、特色农产品,通过这条铁路实现双向流通,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罗程看来,这份工作意味着责任与坚守。“安全、准时,这就是我的工作。”他的话语简单却质朴。正是这份对职责的坚守,让这条国际铁路动脉始终保持着蓬勃活力,让不同国家的人们往来更加便捷,让跨越山海的相遇变得平常。

在这条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铁路线上,像罗程这样的司机还有很多。他们一棒接一棒,用自己的专业与担当,守护着每一趟列车的安全,连接起每一次跨越山海的相遇,也书写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动人故事。

车轮滚滚,穿越山河。在这条国际铁路上,每一次出发都是一次新的相遇,每一次到达都是一段旅程的延续。而那些默默守护在驾驶室里的司机们,正是这条钢铁大动脉上最可靠的守护者。

工作中的罗程尽心尽责

罗程仔细检查设备 均为西昌机务段供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