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车医生”到“健康卫士”“袁工匠”的木雕人生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高温炉炼就大国工匠焊花协奏曲南京大学食堂供应999元帝王蟹,你对此怎么看?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30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18

“袁工匠”的木雕人生

邹世进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袁小斌在雕刻角花

广汉市金雁社区的一条街边上,有一间普通的工匠工作室,名叫“龙锦木雕”。这里没有喧嚣的广告招牌,也没有繁华的商业气息,只有一位中年男子,每天在工作室埋首于木器雕刻之间。屋内陈列的木雕作品栩栩如生,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无不精巧细致,大多出自他一人之手。他就是远近闻名的“袁工匠”---袁小斌。

今年55岁的袁小斌,出生在广汉市高坪镇的一个农村家庭。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常年为乡亲们修房建屋、打造家具,手艺精湛,口碑极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袁小斌从小耳濡目染,对木头的纹理、工具的声响、榫卯的咬合充满了好奇与热爱。正是在这样的熏陶下,他悄然种下了对木工的深厚情感,也奠定了日后走上匠心之路的根基。

1985年,初中毕业的袁小斌跟随父亲正式学习木工。从最基础的下料、推刨、杀锯、打眼子,到磨制工具,他一步一个脚印,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木工的基本功。三年后,他不再满足于制作实用家具,开始对家具上的雕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小学时热爱美术的经历,让他具备了良好的绘画基础,于是他尝试自己画图,在木器上进行雕刻。当时,镇上有一家家具厂,聘用了三名经验丰富的木雕师傅。袁小斌一有空便跑去观摩,站在一旁静静观察师傅们如何运刀、如何把握力度与线条。他将每一个细节默默记在心里,回家后反复练习,不断打磨技艺。从简单的鸟、虫、鱼、花草等图案入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雕刻的家具不仅实用,更富有艺术美感,因此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找他定制家具,他的手艺也逐渐在周边传开。

随着技艺的成熟,袁小斌的名声逐渐传开。各大寺庙在修缮古建筑时,纷纷邀请他参与木结构修复与雕饰复原工作。面对古建筑中复杂的斗拱、梁枋与雕花构件,他没有退缩,而是边学边干,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傅、反复推敲工艺。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他的木雕技艺不断精进,不仅掌握了传统技法,更理解了古建筑中蕴含的文化与美学。这些经历,让他从一名普通木匠,成长为能够驾驭复杂艺术雕刻的匠人。

袁小斌所做的家具和木雕作品,大多是客人来料定制,完成后便由客人带走。虽然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心血,但他始终有一个心愿:创作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作为对技艺的见证与纪念。2011年6月,趁着一段相对空闲的时光,他在《潇楚木雕》一书中看到一幅“双龙戏球”的浮雕图片,顿生灵感。他决定不局限于浮雕形式,而是大胆创新,将其雕刻成一件立体作品。经过40多天的雕琢,一块普通的木料在他手中逐渐“活”了起来:两条巨龙盘旋腾跃,龙鳞分明,龙眼有神,中间一颗宝珠仿佛在光影中转动,整件作品气势磅礴、栩栩如生。这件“双龙戏珠”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更凝聚了他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创新精神,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

袁小斌深知,手艺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他乐于将自己的木工与木雕技艺倾囊相授,多年来已带出10多位徒弟,其中不少人已能独当一面,甚至开设了自己的木艺工作室,继续传播这门传统手艺。如今,他顺应时代潮流,开始将制作木器和雕刻的过程拍摄成短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视频中,他专注的眼神、娴熟的手法、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打动了无数观众。许多外地的朋友看到视频后,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只为亲眼见证一位匠人的执着与热爱,也有人专程委托他定制家具或艺术品。

在机器化生产盛行的今天,袁小斌依然坚守着手工雕刻的阵地。他用一刀一刻,诠释着“慢工出细活”的真谛;用一生一事,践行着匠人的责任与情怀。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