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与苔的共生味觉深处是故乡寻幽龙苍沟母亲的蔬菜情结四川工人日报社印刷服务供应商资质入围项目磋商邀请公告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310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21

石与苔的共生

郝志武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石与苔相依相伴

我对苔藓最初的了解,是从初中生物课开始的。那一章讲的是“孢子植物”,生物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这类植物独特的繁殖方式---靠孢子繁衍后代,还列举了家族中的几位成员:藻类、菌类、蕨类,以及苔藓。藻、菌、蕨的踪迹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唯有苔藓,总是不动声色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低调而安静,带着一种淡然的气质。

那时,厂里生活区的住房大多是四层高的红砖楼,还有几栋小平房,安静地蜷在角落,独享一片清闲。无论是楼房还是平房,总能在房前屋后那被岁月夯实的泥土里,或是在两栋楼之间墙面那红色标语的下方,发现一片片绿茸茸的苔藓。它们像是被三线建设者们不经意间铺开的柔软绿毯,把那个火红年代的故事,一针一线,缝进了绵密而温润的绿意里。

两年前,朋友送了我两块石头。一块是浅褐色的石笋石,形如陡峭的山峰,质地较软,吸水性强。细细看去,它兼具峰峦的险峻与山势的奇崛---表面凹凸起伏,散布着风蚀形成的孔洞,天然就带着山野的意趣。

另一块则是灰黑色的石板石,状若斧劈,质地坚硬,纹理黑白分明。一面自山腰处生出三道天然陡坡,层层向上,陡峭难攀;另一面则如万丈绝壁,雄秀中透出凛然的刚劲。

友人特意嘱咐,这两块石料适宜制作假山盆景,各有妙趣。既可将二者搭配组合,营造层叠的景致,亦可单独陈设,独立成景。

家中阳台空间有限,既无荫蔽之处,也无活水润养。虽曾有过布置假山盆景的种种设想,终因条件不足而作罢。可又不愿辜负朋友的一番心意,便淘来一只大小合宜的紫砂陶盆,将两块石头肩并肩安置其中。

它们一高一矮,一褐一黑,像一对默然相对的老友,静静倚靠,倒也般配。我在盆中注满清水,水面浅浅漫过石料的“脚踝”,随后将这方小景移至阳台靠墙的角落,任其自在生长。

自那以后,这方小小的阳台便成了喧闹与寂静交织的舞台。啁啾的晨鸟从不缺席,在四季流转间叽叽喳喳地唱和。风与雨,日与月,仿佛都更偏爱其他花草的“红肥绿瘦”---把属于植物的热闹与荣枯,尽情赠予那些开了又谢的花。

只有那一角难以言说的孤寂,被这一高一矮两位“石友”默默收在怀里。它们不言不语,却让我想起那句流传甚广的话:“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熬得过孤独,方等得到花开。”这话落在它们身上,竟是如此贴切。

在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我如常拎起喷壶,上班前为那对“石友”细细淋水。水流自上而下,漫过峰峦与孔隙,留下短暂的湿润。就在水痕浸入石纹的刹那,我忽然注意到---紫砂盆的水线边缘,竟浮起一层绒绒的绿意。

那苔藓浅浅地攀在石壁上,湿润的绒面泛着细碎的珠光。我心里蓦地一亮:真是妙极。有了这鲜活的生命相伴,假山“石友”再也不会寂寞了。

自那天起,我便打定主意,每天清晨都要去看看苔藓攀到了哪里,期待着它何时能“征服”这两座小小的险峰。

这份期盼,也开启了一段漫长的等待。三个月过去,它才怯生生地往前挪了一毫米;十个月后,那抹绿意已悄然蔓延了约五毫米。那时的假山石,就像围了一条绿茸茸的小短裙,顿时生动了许多。

到了第二年初秋,那簇苔藓已悄无声息地攀上了“万仞绝壁”的半山腰。褐色假山石上的凸台与凹槽,也被几丛嫩生生的绿意悄然占领。更令人惊喜的是,在两石相偎之处,“肩颈”之间竟蔓生出一缕青苔,搭成一座小小的绿桥。水线之上,它们仿佛凭空雕琢出一道微缩的“峡谷”。

从“峡口”望去,竟也藏着几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意趣。阳光透射下来,绒绒的青苔如一抹淡绿的烟霭,轻轻弥漫在谷间。那些兀自立着的孢子杆,像一群举着伞盖的小精灵,若对着它们轻轻吹一口气,便摇摇晃晃,那模样,煞是可爱。

青苔终究没有“征服”整座险峰,却在半山腰下,与假山、不知名的植物共同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小小生态。

曾经寂寞的山石,遇见了本就低调的苔藓,竟成了彼此最好的陪伴。无论窗外是大雨滂沱还是烈日灼灼,这两年来,石与苔相依相伴,早已把日子过成了温柔的共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