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阳酱油培育产业工人“由工变匠”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内江市工会审计结果运用与整改机制工作调研报告天华化工集团“攻坚文化”赋能企业发展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31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22

关于德阳酱油培育产业工人“由工变匠”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鲁子谦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引言:

德阳酱油,是全国首个酱油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唯一以地级市命名的调味品,承载着巴蜀大地百余年的味觉记忆。从清末几家小酱园到二十世纪末的川内“顶流”,它曾伴随川菜走向全国,又一度因灾停产、商标流落、市场流失。

如今,在德阳市国资委和老德阳酱油厂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德阳牌”重回国有、复产试验通过验收。当“老”酱油遇上新时代,如何使一线工人从“会操作”走向“精技艺”,从“岗位工”成长为“行业匠”,成为重振品牌的关键一环。这条“由工变匠”的爬坡路上,旧矛盾与新课题交织,曲折蜿蜒。

一、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历程中断

德阳酱油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曾作为川菜必备调味品名满全川。2008年汶川地震后,原德阳酱油厂厂房、设备受损严重,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经历私有化改制后,企业于2015年生产断档,产品退出市场,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德阳酱油的十年断档,如同一道裂缝,把人与技同时撕开:熟练工被迫转行,非遗技艺在失业中迅速风化;年轻人失去“跟师”的实践机会,难以在实操中训练出会闻香、懂看色、能掐准发酵火候的独特技艺,“从工到匠”的阶梯在停产断层中垮塌。

(二)重建主体尚在培育

2018年“德阳牌”商标依法重归国有。2022年,为重振德阳酱油,德阳发展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成立德阳市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召回原德阳酱油厂的技术专家和骨干人员,启动德阳酱油复产试验,旨在发挥国有企业龙头引领和示范作用、资源整合作用,重振地方特色产业。目前,该公司初创起步,完成复产试验、工艺验证等关键性工作,新基地即将建成,现代化产线、高质量研发团队正在逐步到位,产业重振和引领带动能力尚待培育。

(三)仿制产品冲击市场

因长期停产,一批酱油生产企业为维系市场经营开始推出“贴牌”“擦边”式仿制产品。由于缺少正宗菌种、传统工艺,这些替代品在氨基氮、无盐固形物、香气活性值等核心指标上普遍低于行业标准,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对德阳酱油的品牌形象产生了较大冲击。

(四)传统技艺传承人才断层

德阳酱油的传统酿造工艺是其核心竞争力,在当下生产队伍中,真正掌握传统酿造技艺的老技术专家已不足5人。传统酿造工艺体系繁复、参数耦合度高,对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有着较高要求,需要以“师带徒”的范式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现有年轻工人虽学习能力强,但一方面缺乏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短时间内较难独当一面;另一方面年轻工人偏向能快速学习并变现的技能,对于酿造技艺所需的连续学习的认同感不强,加剧了后备人员的流失。酱油酿造的技术经验和传统技艺正面临着“传技无门”的焦虑。

(五)职业培训体系不完善

在德阳酱油产业重振的当下,系统性和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仍属空白。一方面,企业内部培训资源有限,培训内容多以短期的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课程模块碎片化、考核标准模糊化,缺乏对工匠思维、质量管控、创新改良等综合素质的深耕。企业与外部专业院校、培训机构的合作通道尚未打通,无法借助更多外部优质资源,导致一线工人难以获得持续的知识更新与技能迭代;另一方面,四川全省目前尚未设立酱油类的职业技能赛事,工人缺少与同行同台切磋、接受权威评判的契机,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温水效应,竞争意识、创新激情与职业荣誉感同步衰减。 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度和高度只能在封闭车间内“自循环”,无法通过赛事标准外化为行业共识,更难吸引青年人才以“技能成才”路径投身酱油事业,使德阳酱油的振兴掣肘于“人”的断层与“能”的衰减。

二、“由工变匠”的相关意见建议

(一)扩大产业规模,优化生产环境。建议政府加大对德阳酱油重振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助力重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挥“德阳牌”酱油的产业引领作用。例如,为重点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帮助其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提升产能。企业自身积极拓展市场,加强品牌宣传,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工人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夯实产业工人“由工变匠”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质量监管,提升品牌声誉。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德阳地区酱油产品的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和追溯体系,确保每一瓶德阳酱油都符合高品质要求。同时,酱油生产企业应加强自身质量管控,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成品出厂,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以优质产品重塑品牌形象,为产业工人“由工变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德阳酱油产业迈向新台阶。

(三)完善培养体系,激发工人潜力。待产业规模扩大后,企业应与专业院校、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涵盖传统酿造技艺、现代食品科学、质量控制等多个领域。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技能评价体系和晋升机制,为产业工人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定期的技能考核和绩效评估,鼓励工人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为“由工变匠”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同时,建议省市相关部门举办四川省内或德阳市内的酱油职业技能大赛,设立丰富奖项,吸引产业工人积极参与。大赛内容可涵盖传统酿造技艺、创新工艺、质量检测等多个方面,通过比赛激发工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技能交流与提升,亦可起到宣传作用,打响德阳酱油知名度,助力恢复昔日荣光。

(四)强化技艺传承与创新。建议省市相关部门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指导,助推企业加快取得“德阳酱油”地理标志产品用标许可,申报“德阳老字号”“四川省老字号”“中华老字号”认定。企业应建立德阳酱油传统酿造技艺传承机制,由老工匠担任导师,通过师徒传承、现场教学等方式,将传统酿造工艺传授给年轻工人。同时,鼓励工人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优化传统工艺。积极建立工匠精神激励机制,设立“工匠奖”“质量标兵奖”等荣誉奖项,对在产品质量提升、工艺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工人给予奖励,增强工人的荣誉感、归属感,让工人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

(五)弘扬国企职工优良传统。德阳酱油的发展历程,是国企职工拼搏奋进的生动写照。如今“德阳牌”酱油重归国有,重建企业应肩负起传承与弘扬国企职工优良传统的重要使命,要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传承国企工人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团队建设、技术交流、技能竞赛等形式,搭建经验分享与技能提升平台,激励工人精打细算、降低成本、攻克技术难题。同时,开展企业文化培训,讲述德阳酱油发展历程中工人的奋斗故事,增强工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他们在“由工变匠”过程中投身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携手书写德阳酱油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