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把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把“因地制宜”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一、因地制宜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所强调的因地制宜,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强调发展的特殊性、自主性、灵活性,城乡融合发展应当实施差异化策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做到一地一策、一城一策,甚至一乡一策、一村一策,避免“一刀切”“一哄而上”。
二是坚持精准施策。精准思维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工作精准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做到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精准思维方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展现出巨大的实践伟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值得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借鉴和运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基础、制度环境、文化传统、历史路径都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各地区发展的优势和特长也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根据各地的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科创实力、功能定位、发展阶段等全面把握和权衡,找准自身定位,探索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和模式,实现各地区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城乡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人民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体地位,发展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中的人,因而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巩固人的主体地位。人民主体性要求,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等实际条件和具体情况,提出符合当地特点、能够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因地制宜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劳动创造精神,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将各地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二、因地制宜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主要方面
一是城乡要素融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环节在于实现城乡生产要素从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流动。长期以来,农村的人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过多地单向流向城市,削弱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进一步破除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制度壁垒,引导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更好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内容在于城乡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从种植、加工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业吸纳和转化能力,以“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为抓手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品牌。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企帮村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引导城市产业转移到乡村,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城乡产业融合的良好局面。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平台,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园区,创建一批特色示范小镇,鼓励乡村产业与城市经济开发区等联合发展。
三是城乡设施融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在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配置;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融合的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统筹规划城乡道路、供水、供气、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防洪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四是城乡服务融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难点在于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目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差异较大,目标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和制度并轨,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水平。
三、因地制宜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现实途径
一是完善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流动体制机制。对不同规模乡镇赋予差异化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人口与经济规模已达中小城市级别的“特大镇”,应赋予其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相称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开启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供给、随迁子女教育等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的有效制度。另外,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以承包权侧重保障功能,经营权侧重效率功能为基本原则,根据各地区情况和特点进行三权分置的弹性设计,进一步激活承包地经营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二是完善城乡结合的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思想。在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在产业支撑中的重要性,要以产业园区、特色小镇为平台载体,引导城市工业配套产业向乡村转移,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乡镇为节点、以农村为基地的产业格局。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发展“农业+文旅”“农业+康养”“农业+电商”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建立城乡产业利益共同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
三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覆盖水平,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要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提高公路、供水、供电、互联网、污水治理、快递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重建轻管、建而未管的现象,明确管护责任、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等关键要素,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发挥出更大效益。
四是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是需要持续改善的领域。从“面”上看,农村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学历和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与城市还有差距,要持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从“量”上看,农村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不足城市的一半,要进一步充实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从“效”上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与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差距较大,要随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待遇,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