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绘就职工满意的工会“答卷”因地制宜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31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29

“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郝儒杰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刘思语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和“城乡融合发展”。多次强调,要抓好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多处提及“人工智能”,并作出相关部署。笔者认为,只有科学认识“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的重要意义、挑战及实践路径,才能以更高水平赋能城乡治理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的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是“人工智能+”与城乡治理各要素主体、体制机制、生活场景、工作效率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全过程,拓宽了人们创造城乡美好生活的广阔前景和未来空间,激发了城乡治理融合的新动能。但“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更不是“拉郎配”,而是城乡治理各要素在智能革命中的有机融合。它从根本上重塑并赋能了应答、监测、报警等传统城乡生产生活场景。

“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意涵丰富。一是夯实城乡治理融合的智能基础。“人工智能+”主要通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算法和数据赋能城乡治理融合,其中智能硬件的基础支撑和软件功能的有效发挥尤为关键。智能赋能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快捷处理用户数据、诉求类别、政策模型,从而精准预判并发出执行或者静止等信息指令,这优化了传统城乡治理融合在数据分析、模型选择、信息处理等方面决策效率;二是增强城乡治理能力的精准性协同性。“人工智能+”通过数据、算法和算力赋能于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城乡人口、资金、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有机融合,必然引致复杂多变的场景应用和信息交互。为此,必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在数据挖掘、智能算法、整合预测等方面的优势,快速识别、精准评估、及时应答,有效破解“九龙治水”“信息孤岛”“治理失灵”等困境,为统筹城乡治理多要素主体协调联动提供科学决策支撑;三是推进城乡治理现代化智能化。智能革命、智能社区、智能治理是把握城乡治理现代化趋势的重要着眼点,“人工智能+”能够敏锐分析识别和预警预判城乡治理风险及其发展态势,并有序推动城乡治理相关政策、数据信息及内容架构的升级优化,这正是城乡治理现代化智能化的必然要求。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深植人们生产生活,谁占据了“人工智能+”行动优势,谁就掌握了未来城乡治理融合的主动权。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个体都应在城乡治理融合方式、治理融合质量、治理融合水平的变革中全方位赋能。

二、“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为城乡治理融合提供了新场景、新动能、新载体,在推进城乡治理现代化与智能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革命实现了计算机系统模拟人的智能行为活动,但“人工智能+”不是“万能钥匙”,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终究还要依赖人和服务于人。

“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很大优越性,但也给城乡治理主体、要素融合带来复杂风险。“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是一把“双刃剑”。城乡治理主体身份、价值诉求等多元多样、相互交织,只有把“人工智能+”赋能的“砝码”放在持续的风险防范上,才能确保以高水平安全赋能城乡治理高质量融合。

一是伦理风险。“人工智能+”通过智能监控、数据共享生成多种模态和复杂场景,也滋生了隐私保护、城乡公共产品均衡分配、身份歧视、片面认知等伦理问题;二是技术风险。“人工智能+”赋能通过智能技术推动各要素主体的有机融合,在特殊情况下,智能技术可能成为风险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智能技术本身中立,智能风险取决于使用主体素养状况。比如,数字智能传播的模式化、程式化、虚拟化引致形象虚拟、伪造视频、虚假信息、换脸变声等现象,有极大风险被用于诈骗;三是意识形态风险。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引致生成式人工智能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而无法检验其意识形态属性,一些严重政治偏见、虚假史实、凭空捏造的网络信息、极具蛊惑煽动性又充满反动诱惑力的错误言论、扰乱正常城乡生产生活秩序的舆论信息扑面而来,时刻考验着城乡治理中的干群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城乡治理融合要善用“人工智能+”赋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科学把握未来智能治理的方向、风险及其影响,加快构建城乡安全治理保障体系。

三、“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的实践路径

“人工智能+”持续赋能城乡治理融合,涉及城乡治理体系、理念、手段等融合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城乡治理错综繁杂和无序化碎片化的信息中,精准把控社情民意的动态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智能时代对城乡融合治理提出的时代挑战。

“人工智能+”持续赋能城乡治理融合,安全是前提、科技是支撑、健全城乡安全治理体系和增强城乡安全能力是关键。但是,现实中还存在传统城乡治理数据壁垒、技术冲突、体制机制、价值理念、风险评判等方面的梗阻,制约着“人工智能+”高质量服务城乡治理现代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为此,着眼于“人工智能+”持续赋能城乡治理融合的风险挑战,需要综合考虑城乡智能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要坚持党对“人工智能+”行动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确保“人工智能+”正确赋能的“定海神针”,要牢牢掌握“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主动权,不断增强“人工智能+”赋能组织动员、资源配置、科学规划、跨界合作的城乡智能治理力量;二要坚持“人工智能+”行动为人民。要聚焦人口就业、智慧医疗、智慧育幼、智慧养老、智慧住房等城乡智能治理痛点难点堵点,智能研发更多的场景应用,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三要健全城乡智能治理体系。要健全人工智能立法和智能管理安全体制机制,增强监管意识,明确人工智能主体资格,界定权限分配和智能场景,提高人工智能在意识形态、数据安全、个人隐私等方面的监测与风险预警能力、基层安全保障能力,以高效能智能治理促进城乡治理高水平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是“人工智能+”赋能城乡治理融合的核心,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目的。因此,要正视“人工智能+”在赋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风险,整合多学科力量,提升人工智能基础算力,筑牢智能技术安全防线,建立智能化信息评估体系平台和监控系统,识别潜在风险,让人民群众在城乡智能治理体验中增进幸福感、获得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