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 成都奏响2023“春之曲”“响应停靠公交”开来了保护历史地名  留住文化的“精神家园”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506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2-10

保护历史地名 留住文化的“精神家园”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记者万天月)日前,记者从成都市民政局了解到,由市民政局组织发起的 “我最喜爱的成都老地名---成都地名文化申遗评选”投票已于2月9日顺利完成,由五城区和高新区推荐的120个街巷类和片区类历史地名参与本次角逐,最终将通过综合市民投票结果与专家评分,产生100个历史地名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历史地名成功申遗之后将会在哪些方面得到保护?据本次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后续成都市将建立成都地名文化非遗项目保护小组、项目保护管理机制及项目保护工作培训机制。同时,还将通过制定项目保护计划, 围绕记录、建档、传承、研究、宣传等方面, 推动成都地名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进一步有效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磨子桥、 骡马市、牛市口、石羊场、 神仙树…… 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地名,串起了从历史到当代的民俗风物、人物典故,承载着数代成都人的情怀和记忆。“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激活广大市民对悠久历史家园的‘寻根’与热爱,延续天府文化的根脉记忆,彰显城市的历史厚度和人文温度,持续推进成都非遗生活化保护传承实践。”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项目的成功申报,将使地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分类、分级和分层保护,在延续乡土文化的同时,留住城市记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