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延长线的交汇处褶皱带呈弧形包围圈,在巴河映衬下,一朵酷似莲花的城廓矗立其间。因东有巴东,西有巴西,其居“二巴”之中,故名谓之巴中。
夕阳下,安宁、静谧的巴河,不与世争、不与人说,不急不缓地在一个名叫“晏家沟”的地方回旋流淌。无数年前,晏氏先祖便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仍有晏氏子孙在此安居乐业。
出了晏家沟,巴河又蜿蜒而下,折向东南,进入巴城。
清光绪十六年九月十七日(1890年10月26日),一个小生命在巴河边呱呱坠地。其父美堂先生给这个小生命取字为“阳初”,晏阳初的名字便由此而生。
出了巴城,巴河一路“小跑”,再往下数公里,便在曾口一处大拐弯的地方慢了下来,它把一路的劳顿在此做了个安身,一条三四百米宽的河面躺在一个名叫“曾溪口”的腹地。微风吹过,波光粼粼,像美人脸上荡漾的幸福的小酒窝。而苗勇的故乡,就在这里。
君生巴河边,同生巴河畔,共饮巴河水。两个跨越时空的巴中人,因同一条巴河,共同的乡音,从地理意义上勾连在一起了。
一
得益于近水楼台,晏阳初4岁便进入晏父私塾习诵“四书五经”,在巴河边接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
巴河荡荡,流水滔滔。谙习时势的晏父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于是,1903年,13岁的晏阳初过了巴河,出了巴山,赴阆中的天道学堂学习西学。
天道学堂毕业后,晏阳初进入成都华美高等学校学习。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学习。再后来,又远渡重洋,先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天,这位从巴河走出的年轻人便登上海轮,去一战欧洲战场为中国劳工服务,从此萌生了为劳苦大众脱贫治愚的理想。
1920年,晏阳初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誓志“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大众”。从此,这位从巴河走出的平民子弟,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在中国和世界开始了他长达七十余年的平民教育运动。
他开创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理念影响了全世界,为世界贫苦人们打开智慧和富足之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与爱因斯坦等人共同获得“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他一生的工作感动了全世界,被联合国聘为终身特别顾问,被国际社会尊崇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
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巴河,孕育出一位享誉世界的伟人……
二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光来到新中国,苗勇也在那安宁、静谧的巴河畔出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子,读书的最大目标就是“脱农”,考中师和中专就是“脱农”的最佳途径,也是当年中学优等生的不二之选。于是,初中毕业时本可直上高中考大学的苗勇,便在父母的“软硬兼施”下,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巴中师范。
幸运的是,在缺衣少粮的年代,苗勇父亲的最大爱好就是喜欢收集报刊杂志,好让子女在这有限的文字里汲取营养、开拓眼界、陶冶情操。
苗勇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偶然间在父亲收集的一本已不记得名字的杂志上,看到晏阳初是世界平民教育家,当时懵懂的他对什么是平民教育家还不清楚,只知道这是位“大人物”。平民教育家的称谓意味着什么,年幼的苗勇也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晏阳初的籍贯:四川巴中。
少年苗勇为家乡有这么一位大人物而自豪,为巴河边有这么一位大人物而沾沾自喜。
13岁时,苗勇进入巴中师范读书,得知巴城有一个晏阳初旧居,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谒。
17岁时,苗勇同样也出了巴河,也来到成都上大学。室友经常聚集聊文事谈家乡的名人,山东曲阜的同学说家乡有孔子、乐山的说有郭沫若,内江的说有张大千,眉山的说有苏东坡,当问苗勇巴中有哪些名人,苗勇实在说不出他酷爱的家乡的名人,只好将信将疑地说出“晏阳初”。
晏阳初?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大伙一脸茫然!都说他在“冲壳子”(糊弄人),他们从来没听说过此人。众口一词,苗勇瞬时失去了“底气”,觉得晏阳初是不是浪得虚名?
巴中以外的人不知道晏阳初也就罢了,更让苗勇惊讶的是,连巴中人都不知道晏阳初是何许人。甚至有一次,他与一名在巴中小有名气的文人“摆龙门阵”提起晏阳初,好半天那老乡才惊讶道:“闹了半天,晏阳初是教书的啊,我一直以为是哪里一个比较出名的木匠。”弄得苗勇哭笑不得。
出于“刨根问底”的好奇,苗勇便开始收集有关晏阳初的情况,随着资料收集的日积月累,苗勇对这位老乡敬意渐增,拿他自己的话说:“真是不了解不知道,知道真相吓一跳,越深入了解,越令人感动,越令人仰望。”---晏阳初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探索和实践,是第一个将中国本土发明创造的平民教育理论、乡村建设经验传播到国外,并生根发芽取得成效的教育家。
三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虽说苗勇的工作岗位不断变化,但他业余时间始终笔耕不辍。三十多年来,先后著有 《山民》《山韵》《丰碑》《小曲乱弹》《见证天使》《散落的文字》《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历史不会忘记》《曾溪口》等文学作品16部, 先后荣获四川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梁斌长篇小说奖、参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等省级以上文学大奖12次之多。
但苗勇仍是当初那个苗勇,晏阳初的名字与事迹始终在心头萦绕,一如当初。
于是,作家苗勇最终还是动了书写晏阳初的心思。
苗勇是一位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于是他开始寻找关于晏阳初的所有线索。
经过反复权衡,苗勇最终选择了以小说的写作手法来完成一部传记文学《晏阳初》一书的使命,似乎也开创了一种新的传记文体(传记体小说)。
传记文学是虚构和非虚构真诚合作的一种写作文体,史料部分的绝对真实性让写作者必须将手头的已知信息粘牢坐实,所以苗勇利用休息时间把资料室、图书馆、史志办跑了个遍。
七八年下来,手头有了一些书籍资料:《晏阳初文集》《晏阳初传》《告语人民》(晏阳初和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合写)……还有许多介绍中国平民教育和世界乡村改造运动的史料、回忆录及2000余条史志资料……这给苗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苗勇开始了《晏阳初》的写作。
从此,晏阳初、苗勇,两名巴中人,在一条河流的牵引下正式相拥,开始了长达10年的时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