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记者采访发现,某地一家社区食堂招聘了4名厨师,但每天只有30多人来用餐,人均消费10元,食堂仅人员工资每年超过26万元,收不回成本,只能暂停营业。从调查看,社区食堂获得了部分居民青睐,但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扰。
有不少地方的社区食堂都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社区食堂从前几年的试点,到近几年的全面铺开,本是一件自带公益属性的利民的好事,尤其受老年群体的欢迎,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便利。如今出了不少问题,陷入了“死循环”。其兴也勃然,其亡也忽焉,个中问题,称得上是当代基层痼疾的一个缩影。
笔者认为,社区食堂出现问题是多方面造成的,比如为降低成本,菜品少、监督不到位、卫生不佳、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往往没多久,就从刚开张的新鲜热闹发展到门可罗雀,成了单纯的“样子工程”。这种情形,是社区食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今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难以为继,并没有出现食品安全或者生产安全的问题,还是不错了。但我们反过来说,正因为多少和“公”字沾一点边,社区食堂之类的项目应该有更严格的管理体系,而这一点则是比当前经营上的困难更难以解决的。
近几年,在社区食堂建设的过程中,各地都特别强调第三方。这在专业性上有好处,弥补了民政部门人力的不足。但也要看到,一旦涉及第三方,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利益分配的隐忧。而如今,像社区食堂这类情形,上面给的不够,靠社区和民政自己上阵,这就难免露怯,管不好,管不动,也不想管。有不少地方一窝蜂、任务式的上马,资源过度集中,反而导致经营上的困难。另有一些地方,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维持起码的运作,群众看到的就是个应付检查的“样子货”。两者的结果,都是社区群众大失所望。钱也浪费了,大部分社区食堂最后也关门了账。
当前,部分社区食堂陷入了拿钱去做“样子货”,钱就更不够用的“死循环”。一方面是资金紧张,另一方面是大量资源浪费。本应该是一视同仁的民生项目,现在分解到地方,那就是好的地方好,差的地方更差。但我们要看到,恰恰是那些经济比较薄弱的地区,群众才更需要这类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
无论如何,我国的社会福利机制本来就亟待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全力探索社区食堂模式,接下来只有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加以优化,才能让社区食堂满足多方需求,实现共赢,从而走得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