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实习记者张宸菱)2月28日,记者从成都市金牛区法院了解到,近日一件既普通又特殊的追索劳动报酬案件在金牛区法院调解成功。一份调解书,化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信任桥梁,送到了双方手中。
事情的发生要从今年1月17日说起,当天,因认为用人单位不具备给付能力,双方约定的支付期限还未到,劳动者便一纸诉状告到法院,要求用人单位立即履行劳动报酬的支付义务,并向法院申请冻结用人单位的对公账户。起诉后,用人单位则认为劳动者主张的所谓劳动报酬系未到期债权,不能得到支持,反而要求劳动者赔偿因保全行为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损失,双方矛盾愈发激化。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了解到,劳动者并没用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用人单位的给付能力不足,面临败诉风险;而用人单位对公账户被冻结,影响了正常营业。双方都因此次纠纷面临困境。
法官意识到,化解纠纷的核心是抓住问题的根本。明明距离债权到期还有一个多月,劳动者为何如此心急如焚对簿公堂?在深入走访、沟通后发现,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不信任是该案的根源。为了解决这一根本矛盾,承办法官多次组织双方静下心、沉住气、面对面坐下来调解。
经过不懈努力,当事双方最终达成合意,金牛区法院随即制作了调解书并送达给了双方当事人。在收到调解书的第一时间,劳动者当即申请解封了用人单位的账户,而用人单位也承诺到期一定会主动履行债务,不辜负劳动者的信任。
薄薄的一份调解书,既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又解除了用人单位的困境,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避免了衍生案件。双方对处理结果十分满意,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