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映画的时光同事的一封家书听声选锄头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52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3-03

流年映画的时光

-- 记孙志合从临沂到德阳的漫漫长路

李淮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孙志合说他这一辈子,经历丰富。“参军、集体转业、当工人、当劳资员调度员、当车间主任……从最冷的北方到气候温和的四川盆地,经历多见得广,时光如一幅画,走着,走着,就走过去了。”但他觉得德阳是他走过的最好的地方,适宜工作和生活,德阳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一生最热爱的地方。

德阳的老西街

“大修厂”厂区一角 资料图

四川省建筑工程机械厂

年轻时的孙志合

德阳建市之初的文庙广场

在部队不断成长

孙志合1933年4月8日出生在山东临沂。他们老家那里很穷,长年累月吃不饱饭。沂蒙山区是老解放区,人们思想觉悟高。1949年6月,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征兵工作在村子里展开。好多青年人踊跃排着队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年他只有16岁,部队首长先说要满18岁才能参军,看他态度坚决,身体结实,就破例让他戴上纸做的大红花,穿上草绿色军装。村子里欢送10多个年轻人走时,锣鼓喧天,唢呐齐鸣,好热闹!

他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步兵师,当了通讯员。跟着部队走南闯北,长见识开眼界,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1954年,部队来到吉林省长春市。毛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领导号召大家学文化。凡是排长以上的干部,还有通讯员,都要定期定点进行培训学习。

1954年到1955年,孙志合到“五师”速成小学校学习文化。学习文化拿笔写字,小小一支笔,仿佛有千斤重,写下的字就如蚯蚓在地上爬,弯弯曲曲让人揪心。上了个把月的课,一些人还写不好自己的名字,回不出一封家信。老师在班上编了一首打油诗念来听:“高小,高小,学了又忘了,写了一封信,老师两笔勾了。”老师严格督促,自己很努力,小学毕业后孙志合又上了初中,把当时初中的课程都学习完了。

在部队表现好,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支援三线建设

1955年,在上海江湾,孙志合脱下军装,走进国家建设局属下建筑工程第五师,从事专门盖厂房的工作。

1956年,他分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二处,也是机械动力处,做劳资员,专门负责给工人打考勤发工资。 在部队学了文化,铺下好底子,现在派上了用场。

齐齐哈尔冬天很冷,零下二十几摄氏度。他结婚了,分到一间小平房。冬天烧无烟煤取暖,一个礼拜就要把烟囱捅一回,如果不捅,冰会在烟囱里扎根,烟囱烟道不通,容易煤气中毒,有生命危险。

1958年初,孙志合带上老婆和在齐齐哈尔出生的大儿子,第一次回老家山东临沂探亲。老家的亲人大多健在,见面后一家人很是喜欢。

1958年,中建部直属工程公司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完成了建设第一重型机械厂的任务后,更名为建工部第一工程局,并在1958年10月,将原直属工程公司的机械动力处、机械站、机械化供应站、运输处等几个单位合并成立了建工部一局机械化处。1962年8月,建工部第一局与四川省建设厅合并后,原机械厂又历经数次更名,其中,1962年8月,更名为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机械化施工公司机械修配厂(单位由处级降为科级); 1971年更名为四川省建筑工程局第二建筑机械厂(单位由科级升为处级);1972年5月更名为四川省建筑工程局机械修造厂;1980年9月更名为四川省建筑工程机械厂。再后来,四川建筑工程机械厂、德阳矿山机械厂、材运公司修理厂,几大厂都是搞修理的,合并成四川省金鑫股份有限公司。

1958年11月,孙志合听从组织安排,南下支援祖国大三线建设,从齐齐哈尔调到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二公司上班,也就是当时的四川省德阳县金鑫公司工作。

慢慢融入德阳

初到德阳,孙志合一家住在德阳西街上,离当年的德阳火车站很近。1958年到1961年间,家里孩子小,总是生病,那时医生技术、医疗条件最好的是火车站一所职工医院,他和老婆经常带孩子去那里看病。

来到德阳,孙志合觉得这里不错,吃的是大米白面,这边的蔬菜水果也比北方多,吃的东西非常丰富。 而且南方天气不冷,环境好,青枝绿叶见得多,所以他们很适应这边的生活。这边吃辣椒和花椒,他们老家山东也吃辣椒,山东有句土话:“要想解馋,除了辣椒就是盐。 ”是说吃辣椒他们是在行的。

刚来时,孙志合听不懂四川话,上街买菜,出门问路,与德阳人沟通有问题,老是比比划划加解释。时间长了,孙志合也能够听懂四川话,也可以说几句当地话。

在“大修厂”的那些年

金鑫厂的主要工作是修理汽车。那时为了大三线建设,德阳所有工厂的大车小车都是金鑫厂修理。所以德阳人对金鑫厂有“大修厂”的称谓。一天有时修几辆,有时要修几十辆,工厂的空场地里,停放的都是汽车。

1962年,孙志合调到材运公司铁路科做劳资工作。后来出于各种考虑,他写了申请书,经厂单位党委批准,去了中江工作。

1963年,孙志合回到第三车间,车间主要工作是铆焊,孙志合当了调度员。调度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厂里接下有问题的车,就派给某个工段、某个车间去修理。他们是按照单双号来安排。如果车的尾数是单号,就派给你,如果车的尾数是双号,就派给他。平均分配给大家,以免混乱,打破正常工作秩序。

调度员工作干到1976年,厂里提拔孙志合为第四车间副主任,第四车间的工作是加工。1982年,孙志合当了车间主任。1990年,孙志合当了调研员,1991年正式离休。

“厂里的老工人技术很好,车、钳、电、焊、刨、铣,工人可以自己做自己那份工种,也可以帮助别人做。”孙志合回忆说,金鑫厂的第一代第二代工人都非常好学, 并且实际操作技术过硬,还自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因为他们技术好,德阳二重厂还请他们去示范表演。“这些工人工作特别认真,工作习惯很好,每次交接班前,还要把自己工作范围里的清洁做了,干干净净交给下一班。”

这些年,孙志合在德阳安了家,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2008年,他带着家人回了趟山东老家。50年了,再回去,老家只有个妹妹还在。

回顾这一生,孙志合很庆幸自己来到金鑫厂,来到德阳。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