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出现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农民种粮积极性一下迸发出来。种地人多,农具自然成了抢手货,特别是必不可少的锄头,几乎家家每年都要备或换一两把。
那时,小作坊打造的锄头类农具居多,难免品质不同,人们不得不认真研究总结,学习老人们挑选锄头的技巧,有经验的农民都有一套万变不离其宗的要领,一只手将锄头拿到耳边,一只手用食指配合中指弹锄头,凡钢火好、锐利、耐用的锄头发出的声音就清脆,且响得久远,悦耳好听。图为1998年威远县新场镇街上,村民在挑选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