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检查小组:男女职工都应该培训川渝六地市场监管局、消委联合发布“五一”消费提示别让二维码成了消费“拦路码”一心为民 做维权一线的“调解能手”宜宾翠屏法院发布《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出游莫大意 川渝甘青四地消费者组织发布旅游消费典型案例求职被骗交报名费后,对方携款逃跑该咋办?合江召开2023年法律维权工作会工会组织协商 帮家属拿到赔偿金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571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4-27

别让二维码成了消费“拦路码”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绵阳汤飞

据《工人日报》4月23日报道,一些商家将缴费、点餐、开发票与关注公众号捆绑,强制“圈粉”引发不满,二维码成了消费“拦路码”。

移动支付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一机在手、天下畅游,卡包、钱包皆不必随身携带。但某些商家却设置重重关卡:要想达成目标,必须先关注公众号,有的还需进行简单注册,填写个人信息,否则,扫码会变成扫兴。

商家“加码”的原因在于“圈粉”,增加公众号的粉丝数量,收集目标群体的信息,为商业营销积攒人气。不过,他们恐怕对这个词语有所误解:圈粉之“圈”并非指强迫对方接受,而是通过自身实力与品牌魅力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前者以自我为中心,颇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派头,后者以顾客为中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事实上,加码之举非但不能为商家带来好处,反而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关注公众号仅为应对一时之需,转身便取消,而且很可能不再信任如此“多事”的商家。

消费者无法 “一扫通关”,说明服务有待改进。支付环节有如套娃,扫码的便捷性何在?过度收集个人资料,用户隐私安全如何保障?所以,真正应当前置的不是商家的无理要求,而是明确的法律法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要求: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公众号。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也规定相关单位不得过度收集或处理个人信息。商家在设置采集程序之前是否明白相关要求、经过审核、接受监管?

身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商家出招吸粉、培养铁粉无可厚非,然而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符合商业逻辑,练内功、强内在,花招也要避虚就实。强制圈粉往往有数量没质量,结果只会迅速掉粉,赢了此刻、输了长远。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