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线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谱写中车眉山公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保障农民工端稳饭碗从“村超”看县域体育生长曝光!让“神医神药”的骗局不攻自破善于挖掘潜力也是一种能力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0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6-14

保障农民工端稳饭碗

韩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民工总量目前稳定在2.9亿人左右,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不仅事关稳就业大局,也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民工群体呈现年龄结构逐渐老化、人力资本逐步优化的趋势,这对科学制定农民工就业政策提出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应立足国情实际,以稳健务实灵活的就业政策,推动农民工能就业、就好业。

鼓励农民工市民化。由于城乡就业机会、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状况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特别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融入城市是其外出务工的主要诉求之一。但是,当前农民工市民化仍面临一些障碍,特别是子女入学和家庭住房问题。事实上,随着中国进入人口发展新常态,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住房供给都将出现供给市场逐渐宽松的趋势。积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既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应根据现有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和预计未来随迁增长情况,既要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公办学校规模,又要扶持规范民办学校发展,多渠道强力扩充学位,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推动共有产权房、公租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逐渐向农民工群体开放,鼓励银行提供适合农民工职业特点的住房信贷产品,支持农民工家庭就近买房、职住一体。

支持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技能需求不断提升,加之家庭团聚等因素,中老年农民工跨省流动减弱,市域、县域就近就地就业占比持续上升。县域就业农民工增多对繁荣县域经济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能够缓解农村“三留守”问题,促进社会稳定繁荣。但是,当前不少县域经济承载就业的能力有限,就业渠道较为单一。这要求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帮助更多农民工吃上技术饭。“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保障农民工群体端稳、端牢就业饭碗,就必须精准施策,打好农民工技能技术培训的“组合拳”,提升农民工就业的“硬实力”。政府应因势利导,增加社会培训预算、建设数字化培训平台,规范开展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及各类知识培训,让求职者能够与时俱进。

兜牢农民工保障的底线。老一代农民工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劳动技能单一,返乡后因年老,就业难度更大。对于有余力、确有务工需求的大龄农民工,应通过闭环服务,提高大龄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实效性,做好安全保障和技能培训。应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试点开展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参保工作,兜牢农民工生活保障的底线。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工管理、供需对接以及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需要有关部门在规范用工制度、界定劳动关系、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协同跟进。 (据《经济日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