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三角粽但祈蒲酒话升平古镇新貌小荷初绽李子熟了阅读的快乐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1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6-16

古镇新貌

宋扬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黄龙溪古镇因龙而得名,古镇街巷布局像一条静伏的潜龙,“王爷坎”是龙头,“正街”是龙身,“下河街”是龙尾。

龙头“王爷坎”地处江水要冲。其上有古榕一株,苍虬斑驳。树旁有一间茶馆,茶馆对联借名古树---“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古榕新叶片片正春,枝丫横生斜长,犹如给整个茶馆擎着一把巨伞。人们在树干上密绕红绸带,既表达对树永不老去的祝愿,也祈祷着风调雨顺,健康平安。

有江北来,有河东至,二者在古镇码头交汇。二水相聚处也有榕树一株,与“龙王坎”的古榕隔水相望。二水交汇处也是三县毗邻地,五里不同音,十里味不同,三县百姓在口音、吃食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而这些差异则保持了古镇周边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木板桥串起河两岸,乌蓬船连接江东西,三县又是融通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木板桥换作斜拉索桥,乌篷船被轮渡取代,甚至小货车都能过河去。近几年,在古镇上、下游不远处,又建起了两座双向四车道的跨河大桥,让这座千年古镇焕发出了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

从龙王坎出发,沿正街缓步行至古龙寺。古龙寺是古镇上最大的一座寺庙,以古寺庙、古戏台、古榕树“三古”而成一大特色。其中,古戏台又名“万年台”,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万年台”占地103平方米,高8米,是古镇上九个古戏台中仅存的一个。 “万年台”之古意,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影视创作人,数十部影片都曾取景于此。戏台旁,两棵原本间距五六米的古榕树已经长到了一起,盘根错节,不分彼此。

古镇在长达18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兼容并包,容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家人。位于古镇下河街,被评定为“文化地标”之一的“唐家烧坊”便是明证。“唐家烧坊”是客家典型四合院建筑,以酿制烧酒著称,烧坊“前店后家”,既是商铺又是居室。“唐家烧坊”铺面上的对联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竹叶杯中万里溪山闲送绿,杏花村里一帘风月独飘香。”烧酒作坊虽已废弃多年,闭目深呼吸,茶香、酒香似乎仍在四周盘桓飘荡。恍惚之间,那茶香、酒香中又糅杂了数百年历史的苍茫之气,醇厚而绵长。

开发与保护两者并不矛盾。如今古镇已不是千年前只有一条正街的单薄模样,它的规模已经翻了好几倍。古镇找到了严格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黄金结合点,所有新开发的景点都遵循了一个原则:务必与古建筑在风格上保持一致。那镂空墙壁上突然出现的一丛修竹,那古朴“五孔桥”下悠悠摇过的一只竹筏,那小渠中流水带动石碾、水车“嘎吱嘎吱”慢慢转动,丝毫看不出是新造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的古朴、自然。

走出景区,站在江下游刚修建的彩虹桥上回望古镇,六月的大地处处稻禾青青,田野一派葱茏。远处的浅丘之上,深绿的竹林和灌木林形成了一道道生态屏障,一层一层的绿晕染开去,由浓变淡,就像大自然赐予人间的一幅天然水粉画。眼前的古镇就这样完美地把市井与农耕,历史与现代,繁华与宁静融为了一体。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