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我,几次回去蓉城,走过相思巷、杀牛巷、半节巷,忠孝巷,经通惠门十二桥,过西安中路,去枣子巷,走过时闻到白色细碎枣花儿绽放时的甜香,也曾眼巴巴地望着枣树上青中带红的椭圆形小枣吞着口水。
巷子里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一推动便会嘎吱作响、已褪朱颜的木质大门,蕴含着平和、宁静、吉祥如意的韵味。小巷清静,偶尔有几人匆匆从枣子树下走过。谁家的院门开着,我便跨过高高的木头门槛,走进去,小小院落,中间为青石板铺陈甬道,甬道旁对称摆着四个我的手臂都抱不住的白瓷花盆,四周青砖瓦房,台阶上水磨石头对缝。雕花门窗及雕花栏杆花型雅致,能看见涂描的深色土漆。
那时的枣子巷,一条不宽的街道,两边有居民住房也有单位的大铁门,路似乎没有弯拐,沿着机耕路可以走到农田坝里,我领着小表弟,在寒暑假期间常去地里田边疯跑。春天去看明黄色油菜花和碧绿的秧苗,夏天还有金黄色麦浪。
多年过去,楼房立起来了,道路也拓宽了。我家弟弟也住进了枣子巷15号地矿局楼房,我到枣子巷的时间就更多了。住在弟弟家,清晨或傍晚去马路对面的11号中医药大学散步,从后门进入,走进大学感受校园生活,同望闻问切亲密接触,熏一回中药草药的芬芳,听学生朗声晨读,看他们上晚自习时专注的目光。有时我还会与弟媳一起在操场上走路转圈,走五个来回用时半个小时或者近四十分钟。
好几年没去成都,今年春天再去时,觉得枣子巷变化真大。从大理石与金属图案铸成的大门往里走,入口处壁画上穿旗袍的少妇与扎麻花辫的女孩也走在街道上,枣子树下,三个孩子举杆打枣的雕像活灵活现,路两旁枣树林立,虽还未长得郁郁葱葱,但已有芽叶萌出。一丛一丛的淡黄色雏菊开得正茂盛,与近旁的伞形冬青、长长芭蕉叶、小叶榕树一起,在春光里蓬蓬勃勃。
道路两旁,“枣安苑”“枣欣苑”“枣福苑”……一个个具有民国风情的建筑门脸,立柱、水波纹装饰图案,楼房青砖灰瓦,铺以红色点缀,让居民小区既有历史范儿又有现代元素。路旁还有暖春林苑的中药店铺,门面店招老派,一副对联上写着:“一味药,广纳酸辛甘苦咸;三都脉,明辨风暑湿燥寒”,深褐色的桌椅木凳,一个一个长方形装中药的小格子,有着小秤盘的小秤,手指按着患者寸关尺脉的坐堂先生,让人不由联想到了旧时的中药铺子。
走进“郎中小驿”凉亭,竹影青绿,累了就在凉亭回廊上的木桥上坐坐,说说话歇歇脚摸一摸竹叶,说不定自己就成了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再往前走,两处“妙手回春”的游园,一处“悬壶济世”绿色植物的雕塑,两旁墙壁浮雕小型装中药的格子,上面标有黄芪、白芍、甘草字样,硕大的叶片上望诊望的是五官面相,切诊切的是脉的沉浮滑涩……向大家普及着中医药文化的知识要点。路旁“上盛堂”药店迎来送往,牌坊上写着“无川不成方”。
入夜,彩灯在枣树和建筑物上闪亮登场,璀璨华丽。现在,枣子巷旧貌换了新颜,飘荡中药香,集结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