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丛夜荷白鹤行走织金洞石磨的怀念白白胖胖的猪儿粑万春桥瀑布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6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8-25

白白胖胖的猪儿粑

芬妮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说到叶儿粑,可能大多数四川人都知道是什么,就是有馅的糯米粑粑。但说起猪儿粑,可能宜宾或江安当地人则更为熟悉。在江安,尤以红桥镇的猪儿粑出名。每年都会有不少人通过快递,将猪儿粑送往全国各地,让远在异乡的游子能够品尝到这一口熟悉的家乡味道。

在我的老家宜宾乡下,一直保留着逢年过节吃猪儿粑的习俗。猪儿粑以糯米粉为皮、猪肉末和宜宾芽菜为内馅,个头偏大,白白胖胖,寄托着人们团圆和气、健康快乐的美好愿望。

猪儿粑的制作过程,绝对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首先需要泡上一大盆新糯米,一般都是2.5至5公斤,如果家里结婚要操办酒席,仅糯米就会泡上好几十公斤。

经过浸泡后的糯米已经香软,石磨也已清洗干净,母亲站在石磨前,将湿糯米从石磨顶上的孔里倒进去,哥哥则将挂在屋檐下的磨杆拿下来挂在石磨上,挥动手臂,让石磨旋转起来。

白色的糯米浆就从石磨与磨座中间的缝隙里流出,又从磨槽流到了接在磨槽口的白布袋中。布袋被放在了一个竹筲箕上,浆液里的水从白布里渗出,一会儿就漏出了小半盆含有少量糯米粉的清水。差不多一个小时之后,一大袋糯米浆就磨好了,继续吊在屋中央的房梁上滴干,最后口袋里只剩下了半干的糯米湿粉。

母亲将半干的湿粉挖出一大海碗放进碗柜,留着做猪儿粑的面皮,另外的一部分则掰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竹编簸箕里,端到院坝里晾晒。晒干了再磕成粉装进袋子里,三五个月都不会坏,这就是当地俗称的“磕粉”。

在我老家,吃猪儿粑也是有讲究的。首先,皮一定要是手工磕粉,内馅一定要是腌出香味的芽菜和猪肉糜和成的。逢年过节的晚上,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的工夫,母亲已经拿出一大块五花肉切成丁宰碎,再将碎米芽菜倒入肉糜里,直接用手将肉糜和芽菜搅拌和匀,放在了灶台上。母亲说,用手和的馅,芽菜的香味和肉的香味才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馅儿的味道也更好。

母亲往半湿的磕粉里放入少量的水揉好,包上内馅,放进竹制蒸笼,开始往灶里添柴火。半小时工夫,几十个白白胖胖的猪儿粑就出锅了。这时,伯伯叔叔家的兄弟姐妹们也都已经起床,十几个孩子就开始到各家串门吃猪儿粑,圆鼓鼓的猪儿粑,通常情况下一人吃下一两个就已经足够,再配上每家四方木桌上都会准备的一小碟切成薄片的凉拌大头菜,既解腻又爽口,简直是猪儿粑的绝配,即使不小心吃多了也不会感到特别甜腻。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