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现场 受访者供图
记者向晓文
“遇事工会帮忙调解,节时又方便,太好了!”8月23日,当受援人沙先生谈起资阳市安岳县总工会帮忙协调工伤赔偿的事情时,仍激动不已。
2022年,内江某绿化工程中心承包了安岳县高压线路清障业务,同时,绿化工程中心又将该业务分包给范某,范某遂安排沙先生等人员实施清障工作。同年5月,沙先生在砍伐高压线下的树木时,因躲避不及时,被树木压伤,住院医治了近2个月。
经过认定,沙先生的伤情被定为八级伤残。但是绿化工程中心对工伤认定不服,遂向安岳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后庭审法官建议,让安岳县总工会入驻法院的“柠哥檬姐”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员介入到审判现场进行调解。最终,劳资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该绿化工程中心支付沙先生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等费用共计15万元。同时,调解员现场出具了人民调解协议,法院也现场进行了司法确认。最后,绿化工程中心与沙先生当场申请了行政诉讼撤诉。
沙先生的案例只是安岳县总工会利用 “三全三化”多元衔接解纷平台调解职工案例的一个缩影。
早在2020年,安岳县就整合法院、总工会、人社局等部门职责,坚持全要素保障组织、队伍、经费的“实体化”,全链条落实事前防范、事中化解、事后服务的“实战化”,全方位创新线下调、组团调、县外调的“实效化”,简称劳动争议“三全三化”调解模式。这一模式有效推动了劳动争议在企业里、在行业内、在仲裁中、在起诉前的实质性化解,做到了让职工维权少跑路。
那么,这一创新做法具体是怎么运转的呢?
安岳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要素保障,推动调解“实体化”,就是他们坚持把要素保障前置,确保劳动争议调解有组织、有队伍、有经费。包括成立劳动争议人民调委会,创新设立法院、人社局、总工会专职调解室3个,并在工业园区、行业工会和职工200人以上的企事业单位等设立调解室22个,完善村(社区)工会调解组织88个,规范接待、咨询、受理、调解各个流程,形成了劳动争议多元解纷一体化网络。同时遴选11名品牌调解员入驻调解室,配备企业、社区等兼职调解员152名,联合出台《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制定考核、进出制度,切实规范执业行为。
全链条落实,推动调解“实战化”。他们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的闭环运行,实现防范、化解、服务“一体化”。事前防范多点多面,推行套餐式+点菜式“法治坝坝宴”服务,深入车间、筑友之家、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等开展普法活动,每月至少1期;推广“法治微讲堂”“首席+”微课,全面提升职工和企业负责人的法治意识。每月上门服务,摸清劳动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建立台账,监督企业依法履职,并着力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事中做到双方到场“立即调”、关系融洽“情感调”、矛盾激化“冷却调”、路途遥远“线上调”,以情理法的融合方式,引导当事人将心比心、权衡利弊。以此模式成功调处劳动争议案件45件,成功率86.54%,其中促成安岳籍陈某某工伤赔偿案自动履行到位185万元。同时,事后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与司法确认的有效衔接,现场司法确认12件,通过发放律师函,督促义务方自觉履行协议。5件欠薪案件也及时进入了法院强制执行程序,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全方位创新,推动调解“实效化”。做到“线上调”,提高便捷度。推行“电话+网络”联调机制,通过电话沟通取得当事人同意,利用微信、钉钉、“微法院”等“隔空”磋商、“指尖”确认,让职工、企业不跑一趟路,实现“云端”维权。其中共计在线调解23件,帮助职工获赔33.8万元。做到“组团调”,增强专业性。推行“专家+行家”联调机制,精选政法干部、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16名,组建法律专家团4个,选派住建、经科信、交通运输、商务经合等部门的业务骨干8名,并成立行业人才库4个,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引导诉讼、指导调处等多重服务,联合化解重大疑难劳动争议案件7件。做到“县外调”,扩大服务面。推行“商会法律顾问+县内调解力量”联调机制,依托云南、重庆、广东等7个安岳商会,建立驻会调解室,搭建安岳籍人员调解平台,合力化解异地维权纠纷案件7件。
安岳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机制,增强人力物力,把“三全三化”多元调解机制做细做实,让它能够切实为全县职工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