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与川工报的“缘分”乘坐闷罐车大院“观影记”地心深处的午餐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75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2-08

那些年 我与川工报的“缘分”

蒋伟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参加工作以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爱上了新闻报道,但当时也只是写写矿上的广播稿,报道一些单位上的好人好事和工作状况。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1995年我开始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重庆松藻矿务局石壕煤矿一名普通煤矿工人,我有幸前往成都参加“四川工人日报骨干通讯员培训班”学习。从此,我与川工报结下了不解的新闻缘分,也开启了自己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的新篇章,这段经历让我至今难忘。

培训班老师和学员的合影

作者的工作照

获得通讯员培训机会

记得那是1996年5月的一天,当时我在石壕煤矿生产科从事井下测量工作,那天下午我刚一下班,就听曹科长说:“小蒋,矿宣传部刚刚打来电话,让你下班后去一趟。”“好的,谢谢!”此时,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三楼宣传部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陈部长便笑眯眯地说道:“恭喜你了,经过矿领导研究同意,下周一去四川工人日报社参加新闻写作培训,你马上回去准备一下。”

这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种好事怎么会落到我的身上呢?他接着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本来这次矿务局安排培训我们矿上没有名额了,但你最近写稿积极,上稿较多,所以我们破格给你争取了一个名额。”在当时,作为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能有这样的培训学习机会,那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难能可贵。当年,松藻矿务局来川工报培训学习的有9个人,有宣传干事,有学校老师,还有工会干事,就我一个是煤矿工人。

初到川工报

我兴奋了一夜难已入眠,第二天坐上4时30分的班车,经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经过近6个小时的颠簸,晕晕乎乎的我终于来到了重庆,在重庆菜园坝车站乘车前往成都。

当年,重庆到成都有300多公里,我也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感受到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风驰电掣。大巴车在行驶3个半小时之后,终于到达了成都万年场汽车站。

川工报通联部的老师,手举牌子前来接待我们,先带我们到报社报到。我拿出藏在包里、用信封装好的单位开的介绍信,负责接待的报社老师一边登记一边暖心地提醒道:“成都的路有点复杂,是方块路,大家不要乱跑,如果真的走丢了,一定要记清楚报社在成都市一环路东三段水碾河,你们住的地方叫四川航空招待所。”

在招待所,我们住的是四人间。招待所里面有食堂,一日三餐都可以在那儿吃,一天的消费额大约是8元。来自绵阳、德阳、资阳、广安、广元、都江堰和青白江等地各大厂矿企业、国有单位新闻战线的50多名通讯员参加了这期新闻培训班的学习。

编辑老师严格指导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到川工报的第二天,报社便安排我们在三楼大会议室参加培训,培训由总编辑主持讲话,并请来了各大报社主任、责任编辑和新闻界的前辈参与教学。他们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新闻如何采写、报道写作技巧、如何捕捉新闻主题、如何制作标题、如何抓拍图片新闻等内容。

负责讲解的老师强调:“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经过各位专业老师10多天的精心讲解,培训班上的通讯员们认真学习,不懂就问,收获颇丰。

随后,进入到此次培训的“师带徒”实操环节,我的辅导老师说话清脆温柔,可对我们每个学员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在这之前,我只是在报纸上见过她的名字,偶尔也听其他通讯员说过。听说她还曾去过我们松藻矿务局和各大厂矿企业进行采访,也给很多矿区通讯员讲过新闻课,但当时我出于各种原因,没有机会听到她的课。这次,我能面对面接受她的指导,内心感到十分兴奋。

编辑老师对我们远道而来的矿区学员们十分关心和重视,他们常说:“大家虽然在厂矿偏远山区,但你们身边到处都是新闻点,你们要多下基层,善于捕捉新闻,做到勤动口、勤思考,就能写出好文章来。”在培训实习期间,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先后在川工报上稿8篇,有《治水小能人---周述和》《石壕煤矿工会维权出新招》《秀秀卖鸭记》等。

学以致用不断提升

在报社“师带徒”期间,很多人都被就近派到一些机械厂、施工工地和厂矿企业等,而我有幸留在了报社编辑老师的身边。

她先让我进行来稿登记,初步筛选往来稿件,修改一些有价值的文稿,并对一些之前被删掉的文章进行再次审核。根据当时报社的要求,每位通讯员毕业时,要到各自所在的实习地方,采访写作一至两篇文章登报。于是,当时负责指导我的编辑老师便交给我一个任务:去跑菜市场。

我每天早上到市场上闲逛,根本摸不清方向,也不好意思去开口采访。后来,编辑老师告诉我,要去了解和观察菜市场内商贩和买菜人的情况,掌握他们的进货、生意、操作等近况。慢慢地,一位卖鸭的下岗女职工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决定去采访她。

经过我的仔细采访、编辑老师的“指点迷津”和连夜对稿件进行的修改,我的这篇文章《秀秀卖鸭记》,终于在培训即将结束时发表在报纸的专栏中,还配上了一幅精美的插图。

一个月的新闻学习逐渐进入尾声,报社领导和各部门编辑老师,与培训学员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团队联谊活动。当年,我清楚地记得,团队联谊活动现场,大家相互学习交流,讨论学习成果,我还写了一篇名为《月亮湾的笑声》的文章,刊登在川工报内部刊物《编者之友》上。

常怀感恩之心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当年参加通讯员培训班的同学们,现在估计没有几个人见面还能相认,可我还是清楚地记得,通过那次在川工报的培训提高,我的写作水平慢慢地上了一个新台阶。

回到矿上以后,我得到矿领导的重视,从1996年至2006年的10年时间里,我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发表文章100多篇,这些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川工报各位老师当年悉心的教诲和细致耐心的指导。

2003年,我通过了自学考试,顺利地从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也从矿上的生产科调到矿区的多种经营服务公司,成为那儿的办公室主任,负责安置矿区职工家属,为矿工们解决后顾之忧。后来,离开矿区的我开始在全国各地打工,也曾走出国门,但在川工报培训学习的这段经历始终记忆犹新,在这里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积攒下来的社会经验,使我受益匪浅。

我十分清楚,如果当年没有那次到川工报培训学习的机会,我永远都只能停留在写写矿区广播稿的水平,那次新闻培训让我开阔了视野,也打开了新闻眼界,让我终生受益,对此常怀感恩之心。

2016年9月,时隔20年,机缘巧合之下我再次来到报社,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当年培训班上指导过我们的一部分编辑老师已经退休。如今,来成都已经七年的我,闲暇之余偶尔还是会写作并向报社投稿。每次写稿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改了又改,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否能发表,只要动笔写了,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幸福。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