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329天的汗水将科幻浪漫写入现实传承非遗文化 川剧“绝顶”功夫是这样炼成的四川推出文艺创作扶持奖励新政策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774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1-05

传承非遗文化 川剧“绝顶”功夫是这样炼成的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邱粟杨给小朋友作《神奇的川剧盔帽》知识讲座  资料图

杨在制作盔帽

李淮

2023年12月31日下午2时,四川省川剧院在成都市指挥街108号举行辞旧迎新元旦专场,演出大型经典川剧《白蛇传》。邱粟杨制作的川剧盔帽与装饰在剧里充分展示了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邱粟杨是省川剧院头帽管理员,主要负责头帽的日常管理、维修以及协助演员进行角色装扮。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德阳市级传承人。2023年4月,德阳市旌阳区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耳濡目染,日益喜爱

邱粟杨,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人。爷爷邱忠清,喜欢看川剧唱川剧高腔,喜欢川剧的行头。上世纪50年代,邱忠清经人介绍,到成都一家名叫“德隆号”的川剧行头铺,拜老板赵德隆为师,学习川剧行头的制作。学艺后,邱忠清常在家里摆弄纸张、珠串、羽毛、画笔。儿时的邱粟杨对此很感兴趣,他时常搬张木头小板凳,在爷爷的身边坐下,看爷爷一双灵巧的手左一下,右一下,就变出了一顶好看的帽子。爷爷一边摆弄手里的活儿,一边讲川剧里的故事、川剧里的人物,邱粟杨听得津津有味,舍不得离开。帽子制作好了,爷爷给邱粟杨戴在头上,虽然有点大,没有量体裁衣为孙子定做,但被爷爷牵着手,在镜子里照照,爷孙二人还是乐得哈哈大笑。

邱粟杨喜欢爷爷的手艺,喜欢爷爷制作盔帽时的严肃认真,喜欢听爷爷讲川剧里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喜欢盔帽戴在头上的那一刻。那一刻自己仿佛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是一个小娃娃,而是川剧中一个人物,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谁呢?是《金山寺》里威风凛凛的韦陀,是《霸王别姬》里不肯过江东的楚霸王,是《放裴》里的书生……就这样,邱粟杨喜欢上了盔帽。

上大学后,每年放假回家,他都会把爷爷的工具箱打开,拿出图纸看看,把工具取出来放在桌上摆成一排---雕刀、铁纱网、剪刀、烙铁、钳子、毛笔、木锤、锥子、泡木板,如果不知道哪样工具的用途,他就拿着去问爷爷。爷爷见孙子来问自己,看见工具箱上的灰尘被拭去,心里高兴,眉毛弯弯,嘴角上扬,笑了。

明确方向,不断学习

口授心传,手把手地教学,邱粟杨跟着爷爷学习川剧盔帽的基础制作。但是,新时代的年轻人眼界与格局不同,邱粟杨不满足于仅仅跟着爷爷学习实际操作,他还想要理论知识的提高与武装。

2012年,他考取了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在大二时加入重庆大学幽兰川剧社,大四时将川剧盔帽元素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2016年,他考取了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就读设计学专业,并在读研究生一年级时就明确地将川剧传统盔帽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在研究生期间参与相关项目,进入“重庆大学川剧艺术实践基地”,不但积极学习实践,还积极组织策划川剧艺术展对川剧传统盔帽艺术进行研究,学习川剧传统盔帽制作工艺。

川剧传统盔帽造型以明代帽式为基础,结合唐朝宋朝帽式,又经过清代和民国的沿袭与改进,以戏曲艺术特有的标准、符号、剧情、装饰来服务于川剧。川剧传统盔帽以前有“七十二顶半”的说法,实际上,组合盔帽在演出时可以形成很多的川剧角色穿戴。盔帽分文堂和武堂。文堂分忠纱、圆纱、状元头、相刁等,是文官或者书生等人的头饰。武堂分帅盔、二郎叉、全插、霸王盔等,是军爷、将帅所戴。而“半顶”特指川剧老旦戴的羊角帽,羊角帽用来束头发,只有后边一块,没有前沿,故称半顶。

邱粟杨自己独立制作的第一顶盔帽是头上的配饰。为了制作盔帽,他采用了儿时拆家里小闹钟的办法。他把各地搜寻到的盔帽样稿和实物放在案头,先是拓印盔帽,再一点一点勾画图纸,然后一样一样拆下来,再想办法组装,这都是最开始的练习与摸索。制作金踏蹬,最初也是查找资料,上网查,从知道的朋友处、老师处找资料;学习,静下来记笔记学习,努力学习。心里有底后,再一步一步来画稿,做图案设计,造型推敲,尺寸反复修正。从裱纸-绘图-雕版-加纱-剪纱-盘丝-搓纸-烫里子-调制沥粉-组装-胶漆,二十多道工艺,一道一道走,一步一个脚印来,到成型后带上作品,去请盔帽制作老师指导,反复制作,反复修改,用时两年多,独立制作的第一顶盔帽金踏蹬最后成型。

在制作过程中,有时手被锥子扎出了血,邱粟杨顾不上包扎伤口,先看看成品材料白令纸被血珠污染了没有;手酸了,手麻了,手痛了,贴上一块伤湿止痛膏,活动一下手指,继续工作。他的右手比左手明显粗一圈,就是长期使用右手制作盔帽造成的。邱粟杨不怕吃苦,不怕流汗,能够坐下来,好好学习埋头工作。在重庆大学读研期间,除了完成课业与学习任务,他利用休息时间,恢复制作传统川剧盔帽10多顶,重庆大学2018年演出川剧《白蛇传》,里面80%的盔帽与装饰都是他做的。他感叹道:“制作川剧盔帽比较耗时,用时少的要半个月,工艺复杂的要用一两个月。”

大美盔帽,传承创新

研究生毕业后,邱粟杨放弃了高薪的工作,选择从事盔帽制作。他说:“盔帽制作,目前在川剧中,能够独立完成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一直很喜欢,甚至深爱着这门古老的技艺和舞台表现的艺术美学。我不愿意看到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就这样沉沦消失,我认为在新时代应该有它的新的生命力。”邱粟杨觉得,如果自己不坚持做下去,对不起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1年)的“金玉箱”衣箱建制,对不起川剧传统盔帽制作两百多年的历史。“因为这门古老的工艺,从上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传承危机。进入21世纪,川剧传统盔帽基本上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我应该用新时代新理念,去继承、传播与推广传统川剧盔帽。”

2019年,邱粟杨带着自己制作的川剧盔帽,走进四川省川剧院大门,成为一名省川剧院头帽管理员,主要负责川剧院头帽管理、维修,协助演员进行角色装扮。从2014年正式入行以来,他复原了上百顶川剧盔帽,恢复制作了金帅盔、佛冠、女帅盔、万卷书、金踏蹬、金幞头、全插等川剧盔帽。

作为川剧传统盔帽的传承人,邱粟杨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推广这项工艺的机会,他经常在朋友圈推出图文并茂的盔帽版本。他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演出、展览、展示、讲座,推广川剧传统盔帽,参展累积受众达15万人次,参演受众达20万人次。邱粟杨说:“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川剧盔帽的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的意义,让大家喜欢川剧的同时喜欢盔帽,让盔帽的美学价值深入人心。”

作为非遗传承人,邱粟杨的努力与付出是显而易见的。2022年,他被评为德阳市旌阳区第二届“十佳工匠”之一。现在,邱粟杨正在着手准备出版川剧传统盔帽的相关书籍,推出川剧传统舞台美术展全国巡展、川剧盔帽艺术展,他还打算建立中华戏帽博物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