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不少地方开始组织“送温暖”活动。有的地方为困难群众、贫困老党员送去粮油等慰问物资,有的为离退休老干部送去慰问金,有的为留守儿童送去衣服、书籍,还有的为偏远地区的困难群众送去文艺表演和祝福……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党和政府关心基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表现。
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看望困难群众,可以使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近距离的交流互动中,党员干部还能更好地了解群众的期望,听取群众的建议,激发为民服务的“奋进之力”。
好事理应做好、做实。然而,从以往的“送温暖”活动来看,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流于形式,仅把“送温暖”当做节日期间的规定动作,甚至为了“送温暖”而“送温暖”。如有的就近找几户困难家庭,送点节日礼品、拍张慰问照片就打道回府;有的甚至直接快递上门,“省时省心还省力”。这样浮于表面的“送温暖”活动,恐怕无法使困难户感到“温暖”,一不小心还可能会出现“翻车”的情况。此前,就出现过一些“张冠李戴”帮扶帮错对象的闹剧。因此,新春“送温暖”要想真正暖人心,最重要的还是要秉持真诚的态度,警惕虚浮的形式化作风,务实地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不少困难家庭的问题不是仅靠节日送一次“温暖”就能解决的。真正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不光要在节日期间将“温暖”送到家,更重要的是平时要多下功夫做一些“送温暖”活动之外的实事,在点滴日常中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建立常态化的帮扶机制,推动问题的系统化解决。这种“细水长流”的持续关注,比集中在少数几个节假日“送温暖”更具实质意义。 (据《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