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馍馍,春天里的限定美味 资料图
离开家乡来到城里二十多年了,每年清明时节,家人都会去附近超市或小吃店买回几个清明馍馍品尝。城市里的清明馍馍,没有故乡的那么粗糙,它们小巧精致,有着晶莹剔透的外表,显得更绿更光滑,吃到嘴里,却总感觉少了一份自然的清香,少了故乡的滋味。
于是,每次尝试都是一次失望的体验,明明吃着异乡的清明馍馍,心里却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的小径,小径旁生长的棉花草,想起故乡的月夜以及远在家乡的亲人。
每年春天,菜花黄了的时候,故乡的田野、山坡和小路边都会长出一种很特别的野草,嫩绿色的叶片,披着一层白色的绒毛,像敷了一层薄薄的粉,淡黄色的花骨朵像纽扣一样紧紧卷在一起,散发着清香。这种朴实的野草,我们叫它棉花草。
棉花草也叫清明草,是做清明馍馍不可或缺的食材。小时候,母亲常常用新鲜的棉花草为我们做清明馍馍,那份甜甜糯糯的滋味以及亲人团聚的情景是我们童年的幸福时光。
清明时节,城里的亲戚们会提早告知母亲,他们踏青归来要到我家吃午饭,还特别交代要品尝母亲做的清明馍馍。
母亲会做几种不同口味的清明馍馍,一种是红豆馅的,一种是猪肉、芽菜(莴笋粒)加香葱馅的。红豆馅清明馍馍的制作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只需提前一天用温水把红豆泡好,第二天煮熟捣烂,加上砂糖就可以了。第二种难度就大了,首先是材料的选择,猪肉要有点油气的,三分瘦七分肥,做清明馍馍的棉花草要选择特别嫩的叶子和花蕊,这样做出来的馍馍才香,才有别样的味道。
母亲首先将剁碎的猪肉混合芽菜,或者混合上新鲜的小粒莴笋炒成肉馅,撒上香葱放在一旁备用。顽皮的我们常常趁母亲不注意,偷偷地用拇指和食指夹上那么一两粒莴笋馅或一小撮芽菜,放进嘴里咀嚼解馋,有时还故意砸吧出很响的声音。
准备好做清明馍馍的馅料之后,母亲便催着我们三姊妹外出采摘棉花草。清明时节是棉花草最肥美的季节,刚下过雨的天空是那么蓝,空气十分清新,绿绿的棉花草在微风里翻卷着嫩叶,清香怡人。想到即将吃到期待已久的清明馍馍,我们便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采摘棉花草的速度。
母亲将我们采摘回家的棉花草洗净,切碎,加上温水和在糯米粉里,循环往复地把它们揉和,直到均匀柔软为止,和好的糯米团青绿中带着淡黄,散发着野菜的阵阵清香。
母亲像包汤圆一样把红豆馅、猪肉莴笋馅或猪肉芽菜馅包进一个小小的糯米团中,揉成圆形再按扁。那些馍馍大小均匀,像包子一样被排列在蒸锅格上蒸。炊烟袅袅中,一阵阵香味从厨房里飘出,令人垂涎三尺。
大约半个小时后,软软糯糯、翠色莹莹的清明馍馍就呈现在了众人眼前。母亲将馍馍端上桌,香气扑面而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拿在手里,咬上一口,那猪油就流淌出来,溢满手心。芽菜、莴笋馅的清香、红豆馅的微甜细腻让大家赞不绝口。
后来,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大姐也学会了制作清明馍馍。大姐不仅传承了母亲清明馍馍的做法,还继承了她勤劳善良的品质。每年清明前后,大姐总会做上一大桌子可口的饭菜,以及我们爱吃的清明馍馍。大家欢聚一堂,聊着家常,吃着笑着,讲着小时候的事情,美食与亲情在此刻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