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喜欢吃酸菜小豆汤,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总是那么令人难忘,久久回味。
酸菜小豆汤,是一道川南地区独特的汤菜,吃惯了的人们,对它总有着一抹难舍难分的情结,隔一段时间吃不上,必定会生发出一种强烈的念想。
酸菜小豆汤,顾名思义是酸菜和小豆的结合体,因其酸味的独特地道,豆汁的爽口缠绵,被誉为“黄金汤”,深受家乡人的喜爱。
家乡的酸菜,制作虽然看似简单,却有着很重的技术含量,在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把握不准,酸味便不一样,口感上也会有所差异。
或许因为过去的生活条件不好,菜品又少,酸菜成为了主菜。奶奶在反反复复的试验后,终于成为了制作酸菜的高手,也是后辈人模仿的典范。
趁着一个晴天,眼看着青菜上的露水干了,奶奶将老辣的菜叶折了一把把抱回来,去除一些发黄的残片。然后,烧开一锅滚烫的开水,慢条斯理地将青菜放入锅中,再用一根竹竿进行翻动,在热水里打几个滚儿。
稍过几分钟,奶奶找来一个土坛子,将过水的青菜一小把一小把地装入坛内、抚平,然后用几块光溜溜的小石头把它们压实,再往里面浇上半碗清水,然后用塑料胶膜将坛口密封起来。
两三天后,奶奶打开坛子,一股酸味迎面扑来。将几片发黄的酸菜抓出来,反复用清水洗去表面滑滑的带丝的黏液,然后细细切成小片,放入一个小小的砂锅里。
小豆与酸菜,是一对配合默契的搭档。每隔上三五天,奶奶都要煮上一小罐小豆,用微火慢慢地煮,直至将小豆熬得“皮开肉绽”。
“为什么一定要煮小豆呢?”那时,虽然年纪小,然而心里总是有着“十万个为什么”,奶奶笑着回答说:“加入小豆不仅好吃,而且里面还有大学问呢。”一知半解的我直到后来才知道,小豆被誉为粮食中的“珍珠”,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小豆不仅通便利尿,还能净化血液,消除疲劳,降低胆固醇,对心脏和肾脏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每顿饭前,奶奶总会掺上半锅水,舀上几小勺小豆和酸菜一起煮,等酸菜煮沸了,小豆汁也全部渗进了菜叶里,便成为了这道名副其实的酸菜小豆汤。
奶奶再搓上几个火上烤糊的辣椒,加点切细的野蒜头和酱油、盐等调料,拌上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糊辣椒酱。
夜晚,点一盏煤油灯,全家一人端着一碗黄黄的苞谷饭,围着一锅热气腾腾的酸菜,夹着一筷一筷的酸菜蘸着辣椒,吃得津津有味又汗流浃背。辣椒太辣了,我们吃后忍不住张着嘴巴使劲吸上几口冷气或者急忙喝上半杯冷水。饭后,一人再喝一碗酸菜小豆汤,那种酸众又带着点豆汁的味道,瞬间让人感觉全身舒畅。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鱼大肉、各种甜食糕点、油炸食品等走上了人们的餐桌。唯有家乡那一碗可口的酸菜小豆汤,在各种宴席上,依然保留至今,总是那么深受青睐。
如今,生活在城市一角的我们,因为工作等原因背井离乡,梦境里常常念叨的酸菜小豆汤,已然成为了味蕾里一抹最美的记忆,永远定格在时光深处。